(一)
三年前,我在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创业路演。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正对着三位昏昏欲睡的投资人,激情澎湃地讲解着他的”颠覆性创新”——一款能自动识别狗狗情绪的智能项圈。PPT上那些五颜六色的增长曲线,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用蜡笔在作业本上乱涂的涂鸦。
这让我不禁怀疑:我们是不是把创业计划书这件事,看得太神圣了?
(二)
现在的创业计划书,活像是一份现代版的八股文。执行摘要、市场分析、商业模式、财务预测…这些标准模块就像乐高积木,创业者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拼凑起来。有趣的是,越是规范的创业计划书,往往离真实的创业越远。
我认识的一位天使投资人说过一句大实话:”我投资过的成功项目,没有一个完全按照最初的计划书执行的;而那些严格遵循计划书的,基本上都死了。”这话虽然极端,但不无道理。
(三)
最讽刺的要数财务预测部分。创业者们煞费苦心地编造出未来五年的营收增长曲线,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拜托,连上市公司都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一个初创团队来表演这个魔术?我记得有个创业者很实在地在预测表下方加了一行小字:”以上数据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大概是我见过最诚实的创业计划书了。
(四)
但话说回来,创业计划书真的毫无价值吗?也不尽然。关键在于你如何看待它。我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看作是一面镜子——不是用来照给投资人看的,而是用来照清楚创业者自己的思路是否清晰。
去年辅导过一个做二手书交易的团队。他们的计划书改了七稿,不是因为投资人要求,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想明白了几个关键问题:到底要解决用户的什么痛点?为什么是现在做这件事?凭什么你能做成?当这些问题想清楚后,计划书本身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五)
所以,如果你正在写创业计划书,我的建议可能会让你意外:先别急着打开模板。试着回答这三个问题:
1. 你正在做的事情,值得你未来三年每天早上一睁眼就想着它吗?
2. 你的解决方案,能不能用一句话就让街边卖煎饼的大叔听懂?
3. 如果明天所有投资人都对你说”不”,你还会继续做下去吗?
这些问题,比任何精美的财务模型都能检验一个创业项目的成色。
(六)
回到开头的那个狗狗项圈项目。后来我听说,那个团队在烧完天使轮后转型做了宠物殡葬服务,现在活得还不错。你看,有时候创业就是这样——你精心策划的A计划往往失败,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B机会,反而可能带你走向成功。
所以,别太把创业计划书当回事。它充其量就是个开始,而真正的创业故事,永远写在计划之外。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