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回老家,听说邻居张叔把住了半辈子的老房子抵押了。不是给银行,是给镇上的粮油店老板老李。利息比银行高三倍,但老李当天就点现金给他——为了凑齐儿子在省城买房的首付。
这事让我想起五年前自己创业时,跑了四家银行,材料摞起来有半人高,最后客户经理委婉地说:”您这互联网项目…我们风控系统里没这个分类。”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千百年来,当铺和钱庄从未真正消失。
民间融资啊,说白了就是官方金融体系外的”毛细血管网络”。银行像主动脉,只管给五脏六腑供血,那些指尖末梢的毛细血管,就得靠这些看似不成体系的民间借贷来滋养。有意思的是,越是经济活跃的地方,这种”毛细血管”越是密集——浙江某些村镇的民间借贷规模,据说能抵得上某些中西部地级市的全年GDP。
但最让我着迷的不是规模,而是其中那套独特的”信用评估体系”。银行看征信报告、流水、抵押物,而老李们看的是”张家祖上三代没出过老赖”、”他家女婿在税务局上班”、”去年清明他家修祖坟请了二十八桌”。这种基于社群关系的风控模式,某种程度上比冷冰冰的算法更精准——毕竟算法可不会知道你去年偷偷帮邻居垫过医药费。
不过这套系统正在被技术解构。现在连县城里的借贷中介都开始用大数据了——不是阿里的芝麻信用,而是能查到你在多少家网贷平台借过钱的”土味数据库”。我见过最绝的一个案例:某借贷人手机被安装特定APP,只要连续三天夜间活动轨迹超出常驻城市,系统自动触发催收程序。
某种程度上,民间融资像是金融体系的”暗物质”——谁都感知到它的存在,却永远测不准具体规模。央行每年发布的社会融资规模数据里,这块永远是个带着星号的估算值。就像你明明看见黑暗中有生物在移动,但举起探照灯时,只能捕捉到几片迅速消散的轮廓。
最近有个趋势很有意思:以前是缺钱的人求着放贷的,现在反倒经常出现资金方主动找项目。我们市里几个做建材起家的老板,专门组了个”项目考察团”,带着会计师到处看初创企业——比某些机构投资人尽职调查还仔细。他们私下说:”存在银行是等死,投给上市公司是找死,不如自己下场当裁判。”
当然这套体系永远摆脱不了原罪。去年爆出的那个案例至今让我脊背发凉:某个用校园贷逼死大学生的团伙,主犯的账本上居然用不同颜色标签区分”优质客户”和”可暴力催收对象”,精细化管理程度堪比跨国公司。这种异化后的民间金融,已经变成盘旋在实体经济之上的秃鹫。
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取缔或放任,而在于理解这种金融形态背后的生存逻辑。当某个县城90%的小微企业靠民间借贷周转时,与其指责他们不懂金融风险,不如问问为什么正规金融机构二十年都没能服务好这个群体。
下次再看到那些站在银行门口搓着手的经营者时,或许我们该少些居高临下的批判,多些感同身受的思考——毕竟在生存面前,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更危险的那条路。除非,他们早已被所谓的”安全通道”拒绝了太多次。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