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创业十年的老友喝酒,他盯着杯子里晃动的威士忌突然苦笑:“知道吗?我现在最后悔的不是当年没接阿里的offer,而是给团队发了太多股权。” 灯光昏暗的酒吧里,这句话像块冰砸进酒杯——股权激励这个被神化的工具,或许正在成为创业路上最危险的甜蜜陷阱。
我见过太多初创公司把股权激励当作万能灵药。去年有家做SaaS的团队,天使轮后就慷慨地拿出20%池子分给早期员工。结果呢?B轮融资时投资人盯着那张密密麻麻的持股表直皱眉头:“你们这是在玩股权俄罗斯方块?” 更讽刺的是,拿到期权的核心工程师去年跳槽了——用他行权后套现的钱开了家精酿啤酒屋。
股权激励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是用未来的不确定性来对冲当下的现金流困境。这就像用彩票当工资,还得让员工相信这张彩票必中头奖。有研究显示,超过60%的初创公司期权最终变得一文不值,但创始人依然乐此不疲地画着上市暴富的大饼。我甚至怀疑,某些创业者的股权激励根本就是场行为艺术——既要让员工产生主人翁幻觉,又要确保实际控制权永不旁落。
现在最让我警惕的是新型“虚拟股权”的泛滥。某家估值吹到50亿的AI公司最近搞出个骚操作:给员工发的是与公司估值挂钩的虚拟权益单位,既没有投票权也不能转让,美其名曰“降低行权税负”。这简直是把金融衍生品的套路搬到了人力资源领域,当股权变成数字游戏里的虚拟道具,所谓的激励还剩多少真诚?
特别想戳破的一个泡沫是:股权激励真正激励的到底是谁?见过太多案例里,最早套现离场的往往是那些掌握信息优势的高管,而埋头写代码的一线工程师总要等到股权稀释到第三轮才后知后觉。某个做自动驾驶的朋友上个月才发现,自己三年前拿到的0.5%期权,经过三轮融资后实际权益只剩0.07%——这数学游戏比自动驾驶的算法还复杂。
或许我们应该更坦诚地面对股权激励的阴暗面。它既是凝聚团队的粘合剂,也是埋藏隐患的延时地雷;既能吸引顶尖人才,也可能培养出只想套现的投机者。下次当你准备给新员工画股权大饼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这家公司永远上不了市,这些纸面财富还值得他放弃30%的现金薪资吗?
酒吧打烊时老友嘟囔了句实话:“现在给我重选一次,我宁愿多发奖金少发股。” 霓虹灯照在他半白的鬓角上,突然觉得股权激励就像现代版的海市蜃楼——所有人都朝着绿洲奔跑,却很少有人带着清水离开沙漠。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