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券商干了十五年的老油条突然拍着桌子说:”现在这帮年轻人,把融资买入当花呗用呢!” 他涨红着脸比划,”昨天有个95后跑来问,能不能把两融额度临时提个50万——就为了抢筹某只元宇宙概念股,说怕错过这班车。”
我抿了口酒,突然意识到融资买入这个看似冰冷的金融工具,正在变成这个时代最危险的金融鸦片。
说起来讽刺。2015年股灾那会儿,我亲眼见过某个大户单日融资买入8000万,最后爆仓时整个人瘫在VIP室沙发上,眼神空洞得像被抽走了魂。可现在呢?新一代投资者把杠杆交易玩成了日常操作——上周某热门新股上市,融资买入额占当日成交量的42%,这数字看得我后背发凉。
最魔幻的是现在的”杠杆美学”。某财经大V在直播里说:”不会用融资的投资者就像穿着西装骑共享单车”。底下弹幕一片”学到了””明天就满融干”。我突然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听到的段子:现在判断一个投资者是否成熟,要看他融资买入的节奏像不像米其林大厨撒盐——得精准到毫克,多一分就齁死人。
但真相往往是,大多数人连自家厨房都没进过,就想着当大厨。我整理数据时发现个诡异现象:每当融资买入额突然暴增时,接下来三天的下跌概率高达67%。这就像追涨杀跌的狂欢派对,最先喝醉的总是借酒壮胆的那批人。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某知名APP把”融资买入”按钮设计成醒目的红色,放在交易界面最显眼位置,而”还款”按钮却要下拉三级菜单才能找到。这种设计哲学本身就在传递危险的暗示——借钱的冲动被无限放大,还钱的理智被刻意隐藏。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融资买入的本质。它本该是专业投资者的精密手术刀,现在却被很多人当成砍柴刀用。我记得巴菲特说过”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现在可能要加半句:”当杠杆断裂时,才知道谁在走钢丝”。
老王最后醉醺醺地说:”知道为什么融资利息永远比存款利率高吗?因为金融市场最贵的从来不是钱,而是贪婪的代价。” 那一刻,他眼镜片反着酒吧的霓虹光,竟照出几分禅意。
(数据来源:沪深交易所公开数据及笔者自建监测模型,统计周期2020.1-2022.6)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