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北京国贸的咖啡厅,我目睹了一场有趣的对话。隔壁桌那位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资人正激情澎湃地讲述着”赋能式投资”的理念,而他对面的创业者眼神里闪烁着既渴望又困惑的光芒。这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的投资机构不说几句”价值共创”、”生态赋能”,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干这行的。
奋荣投资最近发布的年度报告很有意思——他们开始大谈特谈”长期主义”,却在同一份报告里炫耀着三年退出的超高回报率。这种精分式的表述,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投资圈的集体焦虑:既想立牌坊,又舍不得快钱。
我有个在券商做分析的朋友说得更刻薄:”现在这些投资机构啊,包装概念的能力比投后管理强多了。”话虽难听,但你不觉得吗?看看那些被投企业的现状,真正得到”赋能”的恐怕只有创始人的套现能力。
最让我困惑的是所谓的”产业深耕”。某次论坛上,一位投资人侃侃而谈如何用十年时间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果被台下听众发现,他们基金存续期都不到八年。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现在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也许我们该重新审视”价值投资”这个词了。当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是巴菲特门徒时,这个概念已经沦为资本的美颜滤镜。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忍受寂寞,而现在的基金LP们,哪个不是等着三年看回报?
我记得2018年参与过一个项目尽调,那时奋荣的投资总监信誓旦旦说要陪跑十年。去年偶然得知,那个项目在第三年就被转手给了下家,估值翻了三倍。你看,资本市场的”长期主义”,有时候长得像速食面的保质期。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能全怪机构。这个行业早就陷入某种囚徒困境:当别人都在玩击鼓传花,你老老实实种地反而显得像个傻子。有时候我在想,或许需要来次真正的资本寒冬,才能冻死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泡沫。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越是把”情怀”挂在嘴边的机构,退出时下手越狠。这让我想起教父里的名句——”都是生意,不要当真”。或许投资这件事,最真诚的反倒是那些明码标价”就是要赚钱”的机构,至少人家不跟你玩文字游戏。
说到底,投资行业需要的不是更多漂亮话,而是更多愿意陪企业熬过寒冬的耐心资本。可惜的是,现在市场上最缺的恰恰是这个。下次再听到谁大谈”赋能”,建议直接问个具体问题:贵司投后团队有几个人?去年去被投企业蹲点几天?
有时候真怀念早年那些土老板投资人,虽然说话糙,但至少不会给你整一堆听不懂的黑话。现在倒好,每个投资人都活像个哲学教授,就是不知道他们自己信不信那些长篇大论。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慌,万一被行业大佬看到,以后怕是再也蹭不到投资圈的酒会了。不过话说回来,那些场合的酒水,本来也就一般般。)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