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投行的老友喝酒,他半醉半醒间突然拍着桌子说:“知道现在最值钱的是什么吗?不是钱,是胆量。”他指着窗外陆家嘴的霓虹灯,“那些敢在IPO前夜签协议的锚定投资者,才是真正的赌场高手——赌的不是牌面,是发牌员的手会不会抖。”
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参与过的一个新能源项目。当时我们在B轮融资会上遇到一位穿着旧夹克的中年人,安静地坐在角落吃曲奇饼干。后来才知道他是某家族办公室的掌舵人,会议结束时只问了两个问题:“你们CTO熬过几个通宵?”和“实验室的咖啡机是什么牌子?” 一周后他签了四千万的锚定协议,条款简单得让律师怀疑有陷阱。现在想来,他赌的不是技术参数,而是那股子咖啡因淬炼出的偏执。
传统观点总把锚定投资者描绘成稳赚不赔的掠食者,但真相要讽刺得多。去年科创板有个经典案例:某AI公司锚定轮估值比发行价高出30%,结果上市首日破发15%。那些穿着定制西装的大佬们不是不知道风险,而是在玩更复杂的游戏——用短期亏损换取产业链的入场券,就像赌场VIP输掉筹码时,真正盯着的是庄家手里的资源置换协议。
最让我着迷的是这个群体的分裂人格。一方面他们要求尽调报告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另一方面又会因为创始人星座不合就撤回Term Sheet。某港股IPO时,有个锚定投资者因为看到董秘手机屏保是柴犬照片而加倍认购——后来才知道,他前次成功的锚定项目创始人养了三条柴犬。这种非理性决策背后,藏着人类特有的模式迷信。
当下注册制改革正在让锚定机制变得更具戏剧性。以前是明牌斗地主,现在成了德州扑克——报价区间扩大至20%后,我见过有机构故意报低价测试承销商底线,就像在拍卖会上突然沉默五分钟,只为观察竞争对手的微表情。这种心理战让原本冰冷的数字游戏,突然多了些武侠小说里的气息。
或许我们都误解了“锚定”的本质。它不是在风暴中固定船只的铁锚,而是冲浪者故意在巨浪来临前加深的划水动作。那些看似保守的条款清单里,藏着比二级市场散户更疯狂的赌性。就像我那位投行朋友最后嘟囔的:“你以为他们在避风港?其实他们专门挑台风天出海捕鱼。”
(配图建议:一张被咖啡渍浸染的Term Sheet条款页,边缘有手写的星座符号和计算公式)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