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又一次在手机屏幕上看到那串熟悉的数字——95533。说实话,接到建行客服电话的瞬间,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接听,而是下意识地盘算:这是真客服还是诈骗分子?毕竟在这个AI诈骗横行的年代,连我妈都学会在接电话前先对我使个眼色,用口型无声地问:”真的假的?”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望京咖啡厅偶遇的一位建行支行行长。当时他苦笑着说,现在银行最大的矛盾,是技术越先进,客户越警惕。”我们花几个亿升级客服系统,结果客户连电话都不敢接。”他当时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现代银行的客服电话正在经历一场”信任通胀”——技术越发达,信任越贬值。
说实话,我对银行客服的感情很复杂。一方面,我怀念2008年第一次打建行客服时的那种新鲜感,当时人工客服的温声细语让我觉得 banking 也可以很有温度;另一方面,现在每次听到”您好,我是建行智能客服”的电子音,都有种在和高级闹钟对话的错觉。
但最近一次经历改变了我的看法。因为房贷利率问题,我不得不和建行客服深度周旋。在经历了智能语音迷宫、验证码连环阵和三次转接后,终于遇到个真人。没想到这位客服小哥在解决完问题后,居然多聊了两句:”先生您发现没?现在人们宁愿在APP上点十次,也不愿打一次电话。但有时候,一个电话比十个页面跳转更管用。”
这句话点醒了我。我们总在追求数字化的效率,却忘了有些沟通需要人类的顿悟能力。就像上次我母亲去网点办理业务,柜员发现她反复查询同一笔转账,多问了一句才发现是遇到了诈骗。这种藏在语音停顿里的警觉,再智能的AI也难以捕捉。
建行这两年其实在搞个有意思的尝试——智能语音系统会根据客户语速自动调整应答节奏。急性子客户听到的是精简版提示,老年人则会得到更缓慢清晰的讲解。这种”数字读心术”某种程度上在重建沟通的桥梁,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我说”转人工”,它回答”请问您是需要办理转账业务吗”的喜剧场面。
也许银行电话的未来不在于变得更像人类,而在于找到人机协作的最佳平衡点。就像我最欣赏的一位金融科技作家说的:”最好的客服系统不是让AI完全取代人,而是让AI帮人更好地做人该做的事。”
下次再看到95533的来电,我可能还是会犹豫一下,但至少会想起那个在电话那头,既能精准操作系统,又会多问一句”您还需要其他帮助吗”的客服人员。在这个数字时代,或许真正的金融服务,就藏在这些既高效又充满人情味的对话缝隙里。
(写完突然想到,要是哪天连这篇评论都是AI写的,那才真是绝妙的黑色幽默。不过放心吧,这年头连AI都懒得讨论银行客服电话这种话题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