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把酒杯重重一搁:”你知道我最烦什么吗?不是市场波动,是公司那套投资制度——整整87页的操作规范,连买国债都要走五道审批程序。”他苦笑着掏出手机,”看,就为了调仓20万,审批流程已经卡在风控部三天了。”
这件事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私募论坛时,一位基金经理的吐槽:”我们现在不是在和市场博弈,是在和制度打游击战。”当时全场哄笑,但现在细想,这话里藏着多少无奈。
投资制度的本质该是护航者,现在却常常变成枷锁。我见过太多机构把风控简单等同于条款堆砌——就像给赛车手系上十条安全带,结果就是连方向盘都摸不到。最讽刺的是,越是复杂的制度,往往越会催生更精巧的规避手段。某国企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部门专门雇了个”制度解读专员”,工作就是钻制度的空子找投资机会。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投资本质上反制度。真正的超额收益永远来自主流认知的偏差,而所有成文制度本质上都是主流认知的固化。当某个策略被写进操作手册时,它就已经开始失效了。这就像冲浪——你可以制定所有安全规范,但永远没法规定浪头的形状。
有意思的是,越成熟的投资者越会给自己”设计失控”。认识的一位百亿私募掌门人,每年会强制拿出5%仓位做”无约束投资”,唯一规则就是必须打破公司现有投资框架。他说这是防止团队患上”制度性认知障碍”的必要成本。
当然我不是在鼓吹无政府主义。必要的风控就像汽车刹车,没有是在找死。但现在的问题是太多机构把刹车改造成了限速器——直接焊死油门只能跑30码,还美其名曰”稳健运营”。看看那些量化巨头,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风控条款有多厚,而是能让规则和弹性共舞的艺术。
最近AI选股盛行倒让我想到个悖论:算法本质上是最极端的制度主义,但真正赚大钱的却是那些故意给算法留”后门”的团队——比如允许10%的仓位可override系统信号。这种精心设计的”失控机制”,反而成了最聪明的制度设计。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制度”二字。它不该是挂在墙上的禁令清单,而该是培养投资直觉的训练框架。就像书法练习的九宫格,最终是为了离开格子也能写出好字。好的制度应该有呼吸感,能随着市场心律舒张收缩。
放下酒杯时老王突然问:”你说要是巴菲特来咱公司应聘,能通过风控测试吗?”我们相视大笑——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制度变成纯粹的风险规避工具时,它最先过滤掉的,往往是真正的超额收益能力。
写完这些突然有点悲观。也许投资制度的终极悖论在于:我们制定规则原本是为了抓住机会,最后却常常被规则绊住了捕捉机会的手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