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路过东四胡同,偶然瞥见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的铭牌。灰墙黑字,安静得像个退休老干部。我站在那儿愣了几秒——忽然意识到,这家掌管着首都文化命脉的机构,在普通市民的认知里,竟比胡同口消失的副食店还要透明。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在798撞见的荒诞场景。某个由该基金会扶持的当代艺术展上,穿着麻布长衫的策展人正用夹杂着德语单词的句子,向赞助商解释为什么要把200个搪瓷痰盂吊在天花板上。”这是对集体记忆的解构性凝视”,他说这话时,我分明看见对面地产商眼底的茫然——就像看见自家孩子在钢琴键上乱砸时那种昂贵的困惑。
或许我们都误解了基金会的真正使命。它早就不止是拨发资金的管道,而更像文化领域的”风险投资机构”。不同的是,VC赌的是商业模式,他们赌的却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变现能力。我认识个独立纪录片导演,连续五年申请扶持资金失败,直到他把镜头从城中村菜场转向了非遗刺绣——第二年就拿到了标书。你说这是文化导向还是生存智慧?反正他现在拍刺绣的镜头,比老绣娘穿针还精准。
最讽刺的是,这些年在基金会年报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不是”传承”也不是”创新”,而是”跨界融合”。某个被重点推介的项目,让京剧演员和电子音乐人同台,美其名曰”破圈”。现场来看热闹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抖音,老戏迷在台下憋得脸色发青——这哪是融合,分明是文化层面的包办婚姻。
当然也得说句公道话。去年冬天在钟鼓楼广场看到的民间戏曲巡演,确实挂着基金会的红横幅。零下五度的天气里,七十多岁的老艺人唱着锁麟囊,呵出的白气混着胡琴声往天上飘。当时站在我旁边搓手跺脚的大爷突然嘟囔:”这年头还能听见活着的程派,得给发锦旗啊。”——您猜怎么着?这场演出的经费,刚够买组委会二十件羽绒服。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发展”这个词。当基金会用大数据分析哪些文化项目更具”传播价值”,当评审会上经济学家比艺术学者更有话语权,当扶持标准越来越像IPO上市 checklist… …那些真正需要十年磨一剑的冷门绝学,那些不够光鲜却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手艺,会不会像被虹吸的井水,在无声无息中干涸?
走出胡同口时,夕阳正把基金会的铭牌染成金色。忽然觉得这场景特别北京——最当代的文化博弈,发生在新旧交替的胡同里;最激进的艺术实验,靠着最传统的行政体系输血;最草根的创作力量,总要学会用最官方的语法书写梦想。
或许某天我们应该举办这样的展览:把三十年来所有未通过评审的艺术提案,那些被盖上”缺乏可行性”印章的疯狂想象,统统装进基金会大厅的水晶吊灯里。让每个来申请资金的人抬头就能看见——那些未诞生的星辰,究竟是真的不够闪耀,还是我们早已习惯了在既定的轨道上运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