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商银行的黄昏与黎明
上周路过镇上那家江苏农商银行的网点,发现玻璃门上贴了张A4纸:”本月起周六营业时间调整为9:00-15:00″。我站在门口愣神,突然想起小时候陪爷爷来取粮补款的光景——那时柜台前永远排着长队,空气里混合着老式电扇的嗡鸣和乡亲们的乡音,而现在,大理石柜台冷清得能照出人影。
或许没人比农商银行更能折射中国县域经济的撕裂与重生。表面上它们守着”服务三农”的金字招牌,实际上早就在城市化浪潮里活得左右为难。我认识的一位支行行长去年私下吐槽:”现在给养猪户放贷的利润,还不够覆盖智能柜员机的运维成本。”这话听着刺耳,却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当年轻人都在用手机银行买理财时,农商行赖以生存的存贷利差模式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但有意思的是,这些被诟病”土气”的金融机构反而藏着最野性的生存智慧。去年溧阳某支行搞了个”民宿联盟贷”,只要本地民宿主互相担保,就能拿到比商业银行低1.5个点的贷款。这种带着人情味的风控模式,恐怕会让那些捧着大数据模型的互联网银行瞠目结舌。某种程度上,农商行就像个带着泥土味的跨界者——既得学着用刷脸支付这样的新把戏,又不能扔掉那些藏在田间地头的生存经验。
最让我触动的是它们某种”笨拙的坚守”。某次在如东出差时,看见农商行员工带着移动终端在滩涂上给养殖户办信用卡,手机信号时断时续,最后干脆手写登记。这种场景在大城市看来简直原始,但当你意识到这些紫菜养殖户可能一辈子都没进过城里的银行网点时,突然就理解了所谓”普惠金融”的重量。
现在很多专家喜欢讨论农商行会不会被兼并重组,我却觉得这个问题问错了方向。当建设银行忙着做跨境结算、招商银行推家族信托时,总得有人记得给兴化的大闸蟹养殖户提供越冬贷款,给宜兴的紫砂作坊开发信用贷产品。这种带着地域温度的金融服务,从来不是纯粹的经济算式能计算的。
玻璃门上的营业时间调整告示终究会被雨水打湿褪色,但门内那个正在教老人用ATM机取钱的柜员,或许正握着一把打开未来的钥匙——不是在科技浪潮里追逐极致效率,而是在人与土地的缝隙间,找到金融本该有的温度。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