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在成都的茶馆里,我遇见了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人。他抿着盖碗茶,突然没头没尾地问我:”你说,为什么中国人连投资都要喝酒?”没等我回答,他就自顾自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持仓——满屏的鹏华酒分级160632。那一刻,茶香混着手机屏幕的蓝光,有种超现实的荒诞感。
这个基金代码160632,本质上是个放大镜。白酒涨它狂欢,白酒跌它崩溃——分级的设计让它在牛市里像个打了兴奋剂的运动员,在熊市里又像个宿醉未醒的酒鬼。最讽刺的是,这个诞生于理性金融工程的产物,最终却成了情感投射的容器。
我记得2020年那波行情,朋友圈里突然冒出许多”白酒哲学家”。他们用K线图论证酱香科技的民族性,用市盈率解读酒桌文化的合理性。有个做自媒体的朋友甚至说:”茅台股价是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指数。”虽然这话听着像酒后胡言,但仔细想想,当160632的净值曲线和婚宴酒席的档次、商务合作的诚意、甚至节日送礼的心意都绑在一起时,投资早就超越了数字游戏。
不过最近这半年,事情开始变得有趣。当年轻人开始用精酿啤酒对抗茅台,用无醇饮品解构酒桌文化,160632这个”白酒信仰指数”反而显露出某种韧性。这让我想起四川那些百年酒窖——任你外面潮流更迭,窖池里的微生物依然按自己的节奏发酵。也许我们低估了这种深植于文化基因的投资标的,它不仅仅是消费股,更像是某种社会情绪的稳压器。
但话说回来,看着现在动辄讨论”白酒板块估值重构”的研报,我总会想起成都茶馆里那个中年人最后说的话:”其实我就是喜欢看净值波动时的心跳感,比喝酒上头还带劲。”或许分级基金最迷人的地方,不是让你真的喝到酒,而是给你一个合法醉酒的幻觉。
如今我偶尔还会看看160632的走势,不是为投资,更像在观察一个社会实验。当数字背后的欲望、焦虑、狂欢与恐慌都比数字本身更鲜活时,金融产品就变成了时代的镜子。只是不知道照出的是我们的理智,还是醉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