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在半导体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最怕的不是美国人卡脖子,而是自己人乱撒钱。”这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脑子里——特别是当我开始琢磨”中科汇通股权投资基金”这个看似光鲜的招牌时。
中科系背景的基金总带着某种光环,让人联想到国家意志与战略布局。但说实话,我越来越怀疑这种”国家队资本”在科技创新领域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表面上看,它们填补了早期投资的死亡谷,可深究下去,或许正在制造新的扭曲。
三年前我参与过一个新能源电池项目,团队里都是顶着常春藤光环的技术疯子。当我们第一次接触到某家中科系基金的投资经理时,对方甩出的尽调清单长得像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提供未来五年的技术路线图、专利布局时间表、甚至要求承诺特定时间节点的突破指标。最荒诞的是,他们居然要求我们把实验室阶段的样品直接送去某央企进行”应用验证”。
这就像要求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去跑马拉松。科技创新哪有这么线性的?真正的技术突破往往诞生在计划之外的意外中。但体制内的投资逻辑似乎永远摆脱不了KPI思维的绑架——要可量化、可预期、可汇报。结果呢?大量资金涌向那些擅长包装PPT的”伪硬科技”项目,真正有颠覆性但风险更高的创意反而被筛掉了。
更让我忧虑的是某种新型的”技术寻租”。有些团队摸透了这套游戏规则,专门针对国家基金的口味定制项目方向。去年某地搞”半导体专项基金”路演,我亲眼见到五个不同团队拿着几乎相同的”国产EDA软件”方案,连技术路径都惊人相似——后来才知道都是同一家咨询公司帮忙包装的。这种政策套利的狂欢,最终掏空的是真正的创新根基。
中科汇通这类基金最矛盾的地方在于:它们既想保持市场化运作,又背负着非市场化的使命。我认识的一位基金合伙人私下吐槽,他们每年都要写大量的”战略价值报告”向上汇报,这些报告的投资回报率计算方式堪称行为艺术——把产业链带动效应、进口替代价值甚至就业岗位都折算成虚拟收益。
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但当投资决策被太多非市场因素牵引时,资本就失去了最核心的定价能力和风险识别功能。这导致两个极端:要么过度保守只投”已验证成功”的技术(本质上是在摘桃子),要么盲目追逐政策风口制造泡沫(现在的量子计算和元宇宙投资已经有点这个苗头)。
有意思的是,真正顶尖的科研人才反而在逃离这种”绑定”。我熟悉的某个脑机接口团队最近拒绝了某国家基金的条款,创始人说得很直白:”他们要求知识产权必须落户在特定产业园,这等于把我们的未来锁死在行政边界里。技术突破是没有地图的远征,我们不需要保姆,需要的是荒野求生时的自由。”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国家资本的角色——不是做冲锋陷阵的主力军,而是修建更适合创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建立真正开放共享的测试平台、完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构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这些看似不如直接投资项目来得光鲜,但却是培育创新土壤的关键。
就像我那位半导体老友说的:”我们现在缺的不是钱,而是能让钱真正聪明流动的机制。”当中科汇通们学会用沉默的资本为创新铺路,而不是用喧嚣的指标给创新套上枷锁时,或许才是中国硬科技真正爆发的开始。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