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创业: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欺骗
我是在第三十七次修改商业计划书的凌晨三点,突然意识到一个荒谬的事实——我们这些嚷嚷着要”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不过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自我表演。辞职信里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咖啡厅里高谈阔论的商业模式,路演时激情澎湃的演讲,本质上都是给自己搭建的戏台。
记得去年在798艺术区某家网红咖啡馆,邻桌两个年轻人正用我能听见的音量”悄悄”讨论着他们的”颠覆性创意”。他们不断抛出”蓝海战略”、”痛点挖掘”这类词汇,却连最基本的用户画像都说不清楚。这让我想起自己第一次见投资人时,把PPT里所有的”可能”、”大概”都替换成”必将”、”绝对”的可笑行径。我们都在扮演自己想象中的创业者角色,就像小孩子穿着大人的西装玩过家家。
最吊诡的是,这种自我欺骗往往正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你得先骗过自己,才能有足够的热情去说服员工、投资人和客户。我认识的一个连续创业者说得精妙:”创业就是先给自己注射致幻剂,然后在药效消失前找到下一个注射者。”这话虽然刻薄,却道出了某种真相。当我在辞职信上签下名字时,那种混合着恐惧与兴奋的眩晕感,本质上就是一场自我催眠的开端。
现代职场给我们灌输了一种奇怪的二分法:要么当安稳的螺丝钉,要么做孤胆英雄式的创业者。但现实中的创业更像是穿着西装在泥潭里摔跤——光鲜的愿景和肮脏的实操永远同时存在。我的第一个项目死于过分干净的假设,那时我固执地相信好产品自然会有市场,结果三个月后发现,那些活得好的竞争对手都在用我嗤之以鼻的”野路子”。
有意思的是,创业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恰恰是如何与自我欺骗和平共处。完全清醒的人很难承受早期创业的种种荒谬,但完全沉迷的人又会在泡沫破裂时摔得粉身碎骨。我现在会刻意保留10%的清醒,就像酒保给自己调酒时少加的那一shot。这微妙的平衡让我既能享受创业的狂欢,又能在关键节点及时踩刹车。
或许辞职创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以为自己在逃离体制的束缚,实际上只是用另一种形式重新定义了自己的牢笼。办公室的KPI变成了融资指标,老板的脸色变成了用户反馈,朝九晚五变成了24小时待命。自由?那不过是创业者之间心照不宣的黑色幽默。
所以当有人问我是否建议他们辞职创业时,我总会给出一个自相矛盾的回答:”如果你需要别人鼓励才敢行动,那你绝对不适合;但如果你完全不听劝阻,那你死定了。”这看似是废话,却可能是关于创业最诚实的忠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