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最近对台湾股市有点着迷——不是因为它涨得有多疯,而是它总让我想起台北夜市里那家开了四十年的胡椒饼摊。老板总是一边揉面,一边盯着挂在墙头的小电视看盘,炭火熏得他眯起眼,却从没错过任何一次波动。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号子里看盘,他咧嘴一笑:”在这里才闻得到真味道啦!”
这种”味道”,或许正是台股最吊诡的地方。
当科技岛撞上传统魂
人人都说台股是科技股的天下——台积电、联发科这些巨头顶着半边天,外资进来先找半导体板块。但你要是真信了这套说辞,恐怕会错过最精彩的戏码。我有个在永丰金证券做研究员的朋友常吐槽:”外资报告写得天花乱坠,却连庙口米粉摊老板用LINE群组报明牌都搞不懂。”
去年第三季大跌时,我亲眼见证传统产业股如何成了避风港。那些被分析师称作”老古董”的纺织、水泥股,反而在科技股惨跌时稳如泰山。最讽刺的是,当AI概念股被砍得血流成河时,生产传统机床的台中精机居然逆势涨了15%——后来才知道,因为他们给半导体厂做设备零件。
这让我想起《孙子兵法》里那句”奇正相生”。台股的根本矛盾在于:它穿着科技时代的西装,骨子里却还流着传统生意人的血。那些看财报做模型的外资永远算不准,某个电子股暴跌可能只是因为董事长去妈祖庙抽到下下签——我真见过上市公司老板因为大师一句话就推迟增资案。
散戶的游击战法
说个可能得罪人的观察:台股最精彩的博弈从来不在外资法人间,而是散戶们的集体潜意识。你很难在其他市场看到这样的景象:
1. **早餐店经济学**:我家巷口豆浆店的阿姨去年靠航运股赚了辆奔驰,她的分析工具是——看港口卡车司机来买早餐的频率。”阿明仔最近都加蛋又加肉松,肯定跑船赚翻啦!”
2. **菜市场指标**:我母亲有个神准的判据:当菜市场阿姨们开始讨论股票时快逃,当她们骂股票害人时进场。这个”反向指标”在过去十年居然奏效了七成。
当然这不是说基本面不重要。但台股散戶有种天生的韧性,他们用LINE群组代替Bloomberg终端,用庙口闲聊替代专家会议。去年某IC设计股暴跌那天,我所在的投资群组里突然冒出句:”董事长小三昨天在丽宝买包没刷卡耶”,两小时后公司才发重讯说明财务问题——这种”地表最快内线交易”简直让SEC看了要脑充血。
政治棋局里的赌徒悖论
我知道很多人不爱听这个,但台股根本躲不开地缘政治这个房间里的大象。某次和外资交易员喝酒,他说了句大实话:”我们买台积电是在赌两个奇迹——既要赌摩尔定律还能续命,又要赌海峡两岸别放烟火。”
最魔幻的是去年八月军演期间,当国际资金惊慌撤出时,本土寿险资金却大举抄底。某个掌管千亿资金的投资长跟我说:”阿共仔打来股票也是变壁纸啦,不如赌他们不敢真动手?”这种把地缘风险当期权定价的疯狂逻辑,恐怕只能出现在这个岛屿。
未来?先搞定眼前这杯奶茶吧
我越来越觉得,预测台股不如去观察那些更本质的东西:
– 看年轻人是挤破头进竹科还是宁愿开奶茶店(这决定未来十年的产业动能)
– 看老旧公寓都更案卡关多久(这比什么GDP数字更能反映官僚效率)
– 甚至看夜市胡椒饼有没有涨价(民间消费力的最真实体温)
也许某天,当那个炭火熏眼的老板终于收起他的小电视时,才是台股真正蜕变的开始。但现在嘛——他刚跟我眨眨眼说今天台积电ADR涨了,所以胡椒饼多加一撮馅料不收钱。
你说,这种用炭火香味调味出的资本市场,该怎么用PE、PB这些冷冰冰的数字算得明白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