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重型机械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这行情,能让我放心把几百万设备交给别人再租回来的,除了我亲爹,大概也就上实租赁那帮人了。”这话糙理不糙——在如今这个连亲兄弟都要明算账的年代,融资租赁公司靠的早已不是那一纸合同,而是实打实的信用背书。
说起来挺有意思。我第一次接触上实租赁还是在2017年的上海工程机械展,他们的展台朴素得像个误入会场的财务办公室,没有炫目的VR体验,没有热舞的showgirl,就几个穿着衬衫西裤的业务经理,拿着计算器给客户现场算账。当时我觉得这公司也太不会营销了吧?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土味务实”反而成了他们最鲜明的标签。
融资租赁本质上是个资金掮客的生意,但上实偏偏把它做成了技术服务活。去年帮朋友的公司对接过他们的医疗设备租赁方案,对方项目经理居然带着工程师上门,把核磁共振仪的折旧曲线和运维成本算得比设备厂家还细。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甚至能根据医院的床位周转率,推算出设备回本周期——这哪是租赁公司,分明是个行业研究院。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重运营的模式也让人隐隐担忧。现在满天飞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在搞算法风控、智能撮合,上实却还在用“人海战术”,每个项目都要实地尽调、人工审核。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保守反而成了护城河,但长远来看,当其他平台用AI十分钟搞定全流程时,他们还能靠“老师傅的手感”撑多久?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他们的合同条款里永远藏着行业know-how。比如工程机械租赁里藏着天气系数,医疗设备条款里埋着医改政策对冲条款——这些藏在字里行间的智慧,根本不是算法能短时间啃下来的。但反过来想,这种非标化经验恰恰成为规模化的阻碍,就像个手艺精湛的老裁缝,永远做不到ZARA的出货量。
最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当其他租赁公司在直播带货卖融资方案时,上实的业务员还在客户工厂里蹭食堂盒饭。这种“反效率”的运营方式,反倒成了某种信任货币。有次听他们风控总监聊起个案例:某客户为赶工期凌晨三点调用设备,区域经理真的穿着睡衣跑去仓库协调——这种故事在季报里永远看不到,却比任何广告都管用。
说到底,融资租赁玩到最后都是信用变现。上实那种略带固执的踏实感,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反而成了稀缺品。不过我也在琢磨,当这批50后60后老师傅退休后,那些藏在茶杯和烟盒里的行业经验,要怎么传给看抖音长大的新一代业务经理?或许这才是比坏账率更值得担忧的事。
(写完看了眼日历突然发现,上次和他们副总喝茶时,他手腕上还是那块磨掉色的西铁城,现在估计该换智能手表了吧?这种细节的变化,有时候比财报更能说明问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