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学院:象牙塔里的”叛逆者联盟”还是镀金流水线?
去年冬天,我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创业咖啡馆里目睹了一场奇特的”路演”。台上西装革履的大学生正用PPT展示着”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的千万级市场前景,台下几位风投模样的评委却低头刷着手机。当被问及”如何应对闲鱼的竞争”时,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孩突然结巴起来,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这个场景像根刺,一直扎在我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里。
武汉理工创业学院的官网首页赫然写着”培养改变世界的创业者”,但翻开他们的课程表,你会发现创业基础商业模式画布这类课程,与我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咖啡馆里听来的实战经验相差甚远。有位从学院孵化器走出来的校友曾私下跟我吐槽:”老师教我们写商业计划书要套用哈佛模板,可真正去见投资人时,人家第一句话就问’你亲自卖出去过多少单?'”
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在从0到1里的那个尖锐问题:”如果创业可以教,那为什么商学院教授自己不创业?”武汉理工的创业导师队伍里,确实有不少从未注册过公司的理论派。他们像烹饪学校的老师,拿着菜谱教学生做满汉全席,自己却连荷包蛋都没煎过几个。不过话说回来,去年认识的一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倒是在创业学院老师的牵线下,真的把实验室里的柔性机械臂技术转化成了医疗康复设备项目——虽然最后被深圳某企业收购的结局,与当初”打造独角兽”的豪言相去甚远。
创业教育最吊诡的地方在于,它试图用标准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反标准化的人才。武汉理工的创业大赛评分细则里,竟然连”团队着装整齐度”都占5%权重,这让我想起那个经典笑话: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打分的话,构图均衡性该占多少分?有次和创业学院的张教授聊天,这位曾在美国硅谷工作过的学者直言:”我们更像是在办’创业预科班’,先帮学生避开那些显而易见的坑,至于能不能爬出坑,得看他们自己的造化。”
最近注意到学院官网更新了”校友故事”栏目。有趣的是,那些被树为典范的案例,往往是在传统行业稳扎稳打的小微企业主,而非PPT里描绘的颠覆性创新者。这或许暗示着中国式创业教育的某种务实转向——就像武汉这座城市的气质,少些天马行空,多些江湖智慧。去年双创周时,我在他们举办的”失败者说”活动上听到最震撼的分享,是某个连续创业者总结的”三不原则”:不要轻易all in、不要迷信风口、不要为了比赛而创业。
走在武汉理工的创业园区,玻璃幕墙上贴满的融资喜报和年轻面孔上的焦虑形成微妙反差。某个下着小雨的傍晚,我看见两个学生在自动售货机前争论该不该把奖学金全押进他们的”校园版小红书”项目。高个男生说:”创业学院不就是教我们敢想敢干吗?”矮个女生反问:”那为什么创业管理课的老师反复强调要控制试错成本?”
或许高校创业教育本就是个充满矛盾的试验场。它既想保持知识殿堂的庄重,又要拥抱市场经济的野性;既要完成就业率指标,又奢望培养出下一个马云。武汉理工创业学院门口那块”中国制造2025创新创业基地”的铜牌,在夕阳下闪着微妙的光泽——它既像块勋章,又像面镜子,照出这个时代的躁动与困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