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向来对股市那些红红绿绿的K线图有种复杂的情绪。它们像极了现代人焦虑的心电图——时而高亢,时而低迷,却始终离不开那个叫做”人性”的底色。9月30日这天,当我像往常一样挤在早高峰的地铁里刷着行情软件时,突然觉得这些跳动的数字比车厢里麻木的面孔更有温度。
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在陆家嘴某家券商的沙龙里遇到个老股民。他端着半凉的咖啡说:”九月收官战从来都是心理战,机构要业绩,散户要过节,两拨人各怀鬼胎。”当时觉得这话太过江湖气,现在细想却精准得可怕——市场的本质不就是不同时间维度下的欲望博弈吗?
今天创业板那波诡异的深V反弹就很说明问题。早盘新能源板块集体扑街时,朋友圈里哀鸿遍野,某个重仓锂电的私募经理甚至发了条仅可见三分钟的动态:”时代抛弃你时,连K线图都不给画个预警线”。但午后随着某外资突然扫货,那些刚刚还在割肉的散户又开始捶胸顿足。这种集体性情绪失控让我想起菜市场傍晚的降价大战——明明知道是商家的心理战术,还是忍不住要抢那最后一把蔫掉的青菜。
有个细节特别值得玩味:消费电子板块里某只明星股全天振幅高达18%,但龙虎榜显示机构席位净卖出才三千多万。这说明什么?或许真正的大资金早就学会用算法拆单隐身,留在台面上的表演,不过是给散户看的皮影戏。就像我小区门口那家奶茶店,明明原材料涨了三成,却偏要搞”买一送一”的噱头——金融市场的定价艺术,有时候真不如夜市地摊来得诚实。
突然想起昨天和做量化的朋友喝酒时,他盯着威士忌里的冰球嘟囔:”现在哪还有什么价值投资,都是披着基本面外衣的筹码游戏。”当时觉得是醉话,现在看着某些市盈率三位数的”赛道股”继续涨停,忽然品出几分黑色幽默。当资本市场的叙事逻辑越来越像短视频算法——什么故事刺激就推什么——或许我们该重新审视巴菲特那句”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适用场景。
收盘后翻看各大券商复盘报告时,发现个有趣现象:虽然指数收红,但超过三分之二的分析师都在提示风险。这种集体性谨慎与其说是专业判断,不如说是种职业保护策略——毕竟在当下这个节点,看错方向的代价远比错过机会更致命。这让我联想到古玩市场的鉴宝专家,宁可把真品说成赝品,也不愿冒着砸招牌的风险贸然断真。
站在季度切换的临界点上,突然觉得股市特别像当代社会的隐喻。那些追逐热点概念的,像极了刷着短视频寻找存在感的年轻人;坚持价值投资的,恍若还在读纸质书的老派文人;而量化资金,根本就是套着人皮面具的阿尔法狗。当不同维度的生存哲学在同一个竞技场碰撞,或许我们终将承认:金融市场从来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而是人性贪婪与恐惧的放大镜。
(收盘时特意去楼下烟酒店买了包中华,老板盯着行情软件嘀咕:”今天这走势,像极了我闺女谈恋爱——上午哭唧唧说要分手,下午又笑嘻嘻换情侣头像。”果然,最顶级的市场分析,永远藏市井烟火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