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明信基金:当理性遇见人性,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你知道德明信那个新发的科技主题基金吗?我半个月赚了12%。”他说话时眼睛里闪着光,那种光我太熟悉了——三年前比特币暴涨时,他也是这种眼神。结果呢?去年割肉离场时,他整整半年没在群里说过话。

说实话,我对德明信的感情挺复杂的。作为业内公认的”价值投资派”,他们家的基金经理总是在季报里写些让人昏昏欲睡的长篇大论,什么”安全边际”、”护城河理论”——天知道这些词是不是从二十年前的教科书里抄来的。但诡异的是,每当市场大跌时,他们家的基金净值曲线总是比别家跌得慢半拍。

我认识个在德明信做研究员的姑娘,有次聚餐时她说漏了嘴:”我们公司最变态的规定是,所有研究员买自家基金必须持有满三年。”她翻着白眼吐槽,”去年我重仓的消费股跌了30%,每次开会都要被风控部门连环拷问,差点没抑郁。”但说着说着她又笑了,”不过现在回头看,当时咬牙拿住的那些股票,今年都创新高了。”

这让我想起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德明信的客户分成截然不同的两派。一派是像我这样的”老韭菜”,经历过几轮牛熊转换后,反而特别吃他们那套”慢就是快”的理论。另一派则是95后、00后的新基民,天天在论坛上骂他们”过度保守”、”错过新能源行情”。有个00后甚至发明了个词叫”德明信悖论”——明明重仓的都是好公司,为什么净值涨得像蜗牛爬?

某种程度上,德明信就像个固执的老中医,永远在说”虚不受补”,让你慢慢调理。而现在的市场呢?更像是个网红医美诊所,承诺”七天见效”。有时候我真怀疑,他们那种近乎偏执的风控流程,到底是在保护投资者,还是在扼杀赚钱的机会?

上个月我去他们公司调研,注意到个细节:交易员的电脑旁边都放着本孙子兵法。不是开玩笑,是真的线装本。其中一个90后交易员跟我说:”风控总监要求我们每天抄写一句,上周我抄的是’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走出办公楼时我忽然意识到,这家公司真正在卖的或许不是投资收益,而是一种反人性的克制——在这个人人都想一夜暴富的时代,这种克制本身就成了最稀缺的商品。

德明信基金

老王昨天又给我发消息,说他把德明信的基金赎了,全仓了某个网红基金经理的新产品。我盯着手机屏幕看了很久,最后只回了他一个表情包。有些教训啊,注定要亲自交过学费才记得住。就像德明信某位基金经理在路演时说的:”投资到最后,其实是在和自己的贪婪与恐惧谈判。”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88/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2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