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从来不相信“半小时送达”能成为生鲜的核心竞争力。上周我试着在几个平台下单,结果发现每日优鲜的芹菜比菜市场贵了快三成,包装倒是挺精美,但撕开保鲜膜后,那股若有若无的化学药剂味总让人不太舒服。这让我想起老家邻居张婶说的:“水灵灵的菜哪需要这么多塑料盒子供着?”
也许我们都陷入了某种消费主义的陷阱。资本热衷于给我们编织“即时满足”的美梦,却忘了生鲜消费最本质的诉求是“吃得放心”。我采访过几个曾经的每日优鲜地推员,他们苦笑着说最怕遇到精打细算的大妈——人家一算补贴后的价格,转头就去楼下菜市场了。
最讽刺的是,现在连投资人都在私下调侃,说生鲜赛道就像个无底洞。上次融资说是要发力智慧供应链,但你去看看他们的仓库,照样是靠人海战术分拣。技术赋能?某种程度上就是个融资的漂亮话术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是挺佩服他们的融资能力。在社区团购都开始收缩的当下,还能让资本继续买单,这本身就是个行为艺术。或许投资人赌的不是商业模式,而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那个永远无法被满足的“便利性幻想”?
说到底,生鲜这门生意从来就不该是互联网的玩法。你看现在活得好的,反而是那些扎根社区的夫妻店——人家凌晨四点去批发市场挑货,跟每个老顾客都能聊上几句,这种温度哪是算法能算出来的?
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最好的生鲜电商,可能就是你家楼下那个总多送你两根葱的菜摊老板。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