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兴奋地给我发来某权威媒体发布的2023最具潜力P2P平台TOP10,问我有没有研究过第三名那家“金蚁贷”。我盯着屏幕苦笑——三年前我就是被同样的榜单忽悠,在某家“五星推荐”平台赔掉了半年工资。
说实话,我现在看到这类排名就头皮发麻。不是因为它数据造假(虽然确实有平台花钱买排名),而是这种简单粗暴的排序方式,根本掩盖不了P2P行业光怪陆离的生存逻辑。就像给变色龙拍证件照,你永远不知道按下快门的瞬间它会变成什么颜色。
排名背后的猫腻比想象中更荒诞。某家常年霸榜前五的平台,去年突然被曝出给评级机构塞了七位数“咨询费”;另一个靠着“银行存管”加分项冲进前十的平台,其实只是把百分之三的资金放在托管账户作秀。最讽刺的是,某些榜单的评分维度里,“背景实力”占比高达30%——这不就等于明说“拼爹游戏正式开始”吗?
我特别想问问这些评级专家:你们真的试过凌晨三点申请提现吗?体验过系统“恰好”在债转高峰期维护升级吗?注意到某些平台把逾期率计算公式改得像魔术师的道具箱吗?去年某爆雷平台跑路前一周,还在某知名排行榜上挂着“风控卓越”的勋章,这黑色幽默够写三本笑话大全了。
现在我看平台更相信野路子。比如专门挑工作日下午四点测试客服响应速度——能十分钟内给出非模板回复的加一分;查股东结构时重点看那些名字拗口的有限合伙企业,天眼查穿透三五层要是发现洗浴中心老板参股,直接拉黑;甚至迷信玄学:官网CEO照片要是p得连亲妈都认不出,或者宣传视频里员工鼓掌节奏过于整齐划一,我都觉得药丸。
有次在行业论坛看到个神人,他判断平台靠谱程度的独门秘籍是看办公区卫生间——舍得用智能马桶圈的说明现金流健康,厕所有专人点檀香的说明老板讲究体面,这两种通常能多撑半年。虽然像段子,但细想比某些装模作样的评级指标更接近真相。
最近让我后背发凉的是新套路:某些平台开始用元宇宙概念包装资金池,搞什么“NFT债权拆分”,评级机构居然还给这类创新加分。朋友在元宇宙展厅里戴着VR头盔看了一圈炫酷的3D报表就投了二十万,我劝他看看实体办公地址,结果导航过去发现是个共享办公的虚拟注册位。
当然也有真佛系平台——比如我至今还在投的那家,创始人天天在博客写养猪心得,APP界面土得像2005年建的站,但每个月15号准时到账的利息比瑞士表还准。这种平台从来上不了排行榜,因为营销费还没评级机构的“数据合作费”高。
所以下次再看到闪亮的排行榜,建议先做三件事:打开工商信息系统查实缴资本(注意是实缴不是认缴),搜平台名字+“维权”看有没有未曝光投诉,最后假装小白咨询客服“如果明早跑路怎么办”——回复速度超过三分钟的直接划掉。
毕竟在这个行业里,活下来的不一定是优等生,但一定是生存大师。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