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在深圳湾散步时,望着对岸香港的灯火,我突然想起十年前第一次听说粤海投资的场景。那时我刚入行,一位老前辈抿着茶说:”要看懂大湾区,得先看懂这条’过江龙’。”他手指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条曲线,”表面是做水的生意,底下流动的可是政商关系的密码本。”
粤海最让我着迷的,是它那种”亦官亦商”的暧昧气质。你说它是纯粹的市场主体吧,它手里攥着东深供水工程这样的命脉项目——香港每三杯水里就有一杯经它之手。可要说它是衙门买卖,旗下地产、能源、基建板块的市场化操作又比许多私企还凶悍。这种双重人格,像极了深圳河两岸的关系:明明是同源之水,偏要划出两道截然不同的资本流向。
我特别关注他们去年在越南投资的火电厂项目。很有意思的是,国内媒体通稿都在强调”绿色能源转型”,但我在胡志明市接触的当地环保组织却拿出卫星图给我看——那片红树林的消失速度与电厂建设进度完全吻合。这让我想起粤海早年在大湾区的开发模式:先靠基建拿下滩涂,再通过地产变现土地溢价。现在这套”滩涂经济学”正在东南亚复刻,只是换上了ESG的包装纸。
最讽刺的是,当西方基金还在为”该不该投资中国基建”争论时,粤海早已把中国特色基建模式做成了可出口的解决方案。他们在英国收购水务公司时,伦敦金融城的分析师们翻着财报直挠头——没人算得清这种”政策红利+市场运作”的混合算法。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港资投行MD说的:”他们账本里有些数字,你得用算盘和云计算同时验算两遍。”
不过话说回来,我反而觉得粤海的投资逻辑比许多追捧”元宇宙”的基金更诚实。至少他们承认人类永远需要真实的水、电和房子,而不是用NFT买卖虚拟房产。当科技新贵们在发布会上畅想星际殖民时,粤海默默买下了印尼某个岛的供水系统——这种旧时代的务实,在这个浮夸的年代反而成了最大胆的叛逆。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发现,真正塑造亚洲经济地理的,不是那些闪耀的科技独角兽,而是这些默不作声摆弄水管与电网的”基础设施操盘手”。他们用混凝土和钢管书写着另一种数字革命:每公里输水管里流淌的,都是地缘政治的源代码。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