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商学院实战班变成一场”认知突围”:我曾以为的捷径与真实代价
去年冬天,我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偶遇了老同学张明。这位曾经在国企安稳度日的”佛系青年”,如今西装革履,言谈间尽是”商业模式迭代”、”流量闭环”这样的词汇。当我问起变化的原因,他神秘地笑了笑:”亚商曾宪瑞实战班,三个月,脱胎换骨。”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职场人渴望突破的缩影——我们都在寻找那个能点石成金的”魔法课堂”。
一、实战班的诱惑:知识焦虑时代的”速效救心丸”
在这个算法推送代替深度思考的时代,商学院实战班精准击中了职场人的软肋。曾宪瑞的课程宣传页上,”72小时掌握商业底层逻辑”、”用一套方法论实现收入倍增”这样的承诺,像极了深夜直播间里令人心动的”限时秒杀”。我不禁想起自己第一次点开那个招生视频时的感受——视频里西装革履的学员案例展示,配合着激昂的背景音乐,让人产生一种”上完课就能立刻逆袭”的错觉。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某位参加过课程的设计师朋友告诉我:”课程第一天就被要求改微信签名’曾宪瑞弟子第X期’,这感觉就像加入某个神秘组织。”这种强烈的身份认同构建,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知识传递的本质。更耐人寻味的是,课程中大量使用的”破局”、”降维打击”等军事化术语,营造出一种知识军备竞赛的紧张氛围——你不学,就会被淘汰。
二、方法论迷恋背后的认知陷阱
曾宪瑞课程最吸引人的,莫过于那些装帧精美的”商业模型卡”和”思维导图工具包”。我曾在一位学员的办公桌上看到过这些材料——彩色打印的SWOT分析模板、用户画像框架、流量转化漏斗图,整齐地插在定制的亚克力展示架上。这让我联想到健身房里那些买了私教课却从不锻炼的人,他们把方法论当成了知识本身。
有位做跨境电商的学员向我透露:”结课后三个月,我的Excel里堆满了各种分析模型,但实际决策时还是靠行业经验和直觉。”这种割裂感很有意思——我们花大价钱购买”确定性”,得到的却可能是更深的焦虑。就像买了一把号称能打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结果发现每把锁都需要不同的开锁方式。
三、人脉圈子的双面性:资源还是泡沫?
“同学里至少有五个上市公司高管”——这是招生简章上最抓眼球的卖点之一。但真实情况可能更复杂。一位不愿具名的学员提到,课后组建的微信群在三个月内从每天几百条消息逐渐变成只有节日祝福的”僵尸群”。那些在结业典礼上交换的名片,大多最终沉寂在办公桌抽屉的最底层。
更值得玩味的是圈子里的”身份表演”。有学员苦笑着说:”每次线下聚会都像商业计划书路演现场,没人敢展示脆弱面。”这种经过精心包装的人际关系,到底是真的资源网络,还是集体营造的幻觉?当所有人都戴着”成功者”面具时,真实的连接反而难以建立。
四、实战班的”正确打开方式”
经过半年的观察和访谈,我发现那些真正从课程中获益的学员都有个共同点——他们把方法论当作思考的起点而非终点。有位做餐饮连锁的学员的做法很有意思:他把课程中的增长模型与自己门店的运营数据结合,迭代出一套更适合快餐行业的简化版工具。这印证了我的一个观点:任何知识产品要产生价值,都必须经历”本土化改造”的过程。
另一个关键因素是时机的把握。正处于业务转型期的企业主,比那些单纯”囤课”的职场白领更能从课程中获益。就像你不能指望学会游泳理论就直接跳进深海,商业认知的提升需要现实场景的配合。
五、写在最后:警惕知识消费主义
看着朋友圈里又一位朋友晒出亚商实战班的结业证书,我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新型困境:当知识被包装成奢侈品,学习变成了另一种形式的消费。那些标价五位数的课程,本质上是在贩卖一种”即将成功”的感觉体验。
或许真正的认知升级,始于承认没有银弹这个事实。曾宪瑞的课程可能提供了不错的思考框架,但商业世界的复杂之处恰恰在于——最关键的判断往往发生在方法论失效的边缘地带。就像我那位设计师朋友最终领悟的:”最好的商业课,永远是自己的下一个失败案例。”
回到咖啡馆的那个下午,当我追问张明课程到底带给他什么实质改变时,他沉默片刻说:”它让我明白,花几万块买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更好问题的能力。”这个回答,或许道破了所有商业教育的本质与边界。
[注:文中人物姓名及部分细节已做虚构处理,但核心观察均来自真实案例研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