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能投顾的荐股江湖:当专业建议变成一场豪赌》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被老同学大刘的微信电话吵醒。电话那头传来他沙哑又亢奋的声音:”兄弟,我跟着海能投顾的‘金股王’服务全仓杀进去了!”背景音里还能听到股票软件报单的提示音。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全民炒股的时代,所谓的”专业投顾”正在把股市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赌局。
(一)
我始终记得2015年股灾时证券营业部门口的那对老夫妻。他们攥着某家投顾公司29800元的VIP服务收据,账户却已经腰斩。如今海能投顾的收费模式让我嗅到熟悉的味道——从6888元的”趋势掘金”到39800元的”私募内参”,他们把投资者焦虑明码标价。
但最吊诡的是,这些服务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有用”。去年跟踪过他们某位分析师推荐的12只股票,有8只在推荐后一周内出现5%以上的涨幅。这让我想起拉斯维加斯赌场的老把戏——让新赌客先赢几把。问题在于,当普通投资者真金白银跟进去时,谁还记得提醒他们设置止损点?
(二)
某次行业交流会上,我遇到个自称做过投顾销售的年轻人。他酒后吐真言:”我们培训时第一课就是学会把‘可能’说成‘必然’。”这话或许偏激,但揭开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投顾收入依赖服务续费率时,持续制造赚钱幻觉比诚实更重要。
海能官网上那些”历史战绩”的展示方式就很有意思——只标注某月成功推荐的牛股,却从不说同期其他推荐的表现。这就像只展示赌场里中头彩的幸运儿,绝口不提更多输光的赌徒。我翻过他们某位”明星分析师”三年来的全部建议,年化收益率其实还跑不赢指数基金。
(三)
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海能最贵的服务往往冠以”机构专用”、”主力动向”之类的名头。这精准击中了散户的致命幻想——以为花钱就能买到”内幕消息”。但现实是,真正的机构投资者从不会把核心策略明码标价出售。这就像你永远不可能在菜市场买到米其林三星餐厅的秘制酱料。
我认识个私募基金经理说过句大实话:”我们要真能百分百准确预判个股,早自己加杠杆做了,何必收那几万块服务费?”这话虽然刻薄,但道出了投顾行业的本质矛盾——真正持续有效的策略,必然伴随着稀缺性。
(尾声)
上周五大刘又给我打电话,这次声音低沉了许多。他重仓的那只”金股”遭遇大股东减持,三天跌去20%。我听着电话那头的沉默,想起证券业那句老话:”当擦鞋童都在讨论股票时,就该警惕了。”而现在的情况或许是——当投顾广告塞满电梯间时,我们更该捂紧钱包。
毕竟在资本市场里,最贵的从来不是服务费,而是我们对”稳赚不赔”的妄念。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