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过最荒谬的场面,是在某次项目启动会上。市场部的小王甩出一份长达47页的预算表,彩色饼图像毒蘑菇般在投影仪上绽放。他激情澎湃地讲解着每个季度的投入产出比,数字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而当我问及”如果三季度突然需要追加20%的社交媒体投放”时,他的表情像是被速冻的活鱼——这份预算根本就没给意外留扇后窗。
预算表从来都是当代企业的招魂术。财务总监们穿着定制的西装,用Excel符咒召唤出未来十二个月的幻影。他们坚信用函数和公式就能捆住命运的咽喉,殊不知所有VLOOKUP函数最终都会撞上现实的暗礁。去年我们有个智慧农业项目,预算里连无人机折旧率都算得明明白白,却没人料到隔壁县的养鹅场会让整个季度颗粒无收——那些大鹅吃掉了我们三分之一的传感器,财务部至今没想明白该把这笔损失计入”动物侵袭”还是”不可抗力”科目。
真正老练的项目管理者,都懂得在预算里埋暗门。我曾认识个做剧场巡演的老炮儿,他永远把灯光预算抬高30%,当主办方砍价时便”忍痛”让步。省下的钱变成后台的威士忌储备和演员的急诊押金——有次主演吞了假胡子送医,正是这笔秘密资金救了场。这大概是最东方的智慧:官方预算要做出被钳子拧过般的紧绷感,暗线里却要像苏州园林那样藏下曲径通幽。
数字化让这场游戏变得愈发诡异。现在连茶水间的咖啡豆消耗都要接入BI系统,算法每天生成带着置信区间的预测曲线。但去年第三季度,就因为某个程序员把”克”设成”磅”的单位,系统坚信我们在狂饮相当于尼罗河流量的咖啡。更可怕的是无人质疑这个结果——当数字戴上科学的面具,连荒谬都会获得权威感。
或许我们该向明朝的漕运总督学习。那时押运粮草的官员会在账本里明目张胆设立”漂没银”——正式承认运输途中必然有的损耗与意外。现在的预算制度却像患上现代性洁癖,试图用电子表格消灭所有不确定性。结果呢?每个项目经理都成了骗子,不得不把应急资金藏在”办公耗材”或”培训费用”里,就像把私房钱塞进沙发缝的中年男人。
有次在敦煌看修复壁画,老师傅说他们预算最重的部分叫”未知项”。千年的颜料会怎样剥落,根本不存在计算公式。现在当我做预算,总会留出几行标黄的单元格,标题就写”留给奇迹的缝隙”。毕竟真正值钱的,从来都是电子表格抓不住的东西——比如某个程序员凌晨四点的灵感,或是客户突然被戳中的古怪偏好。
最近让我失眠的是AI预算系统。它正学着把人类百年来的欺骗艺术编成算法,用神经网络预测我们会在哪里撒谎。或许再过两年,它会自动生成两套并行预算:一套锱铢必较的给董事会看,另一套满是灰色地带的留给现实。到那时我们终于能坦诚地说:精准本是幻觉,混沌才是生意的本来面目。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