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老张给我发了条语音,声音里透着股子懊恼:”兄弟,你说我这1800块服务费,能要回来不?”原来他在钱坤证券开了户,被客户经理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心,买了套”金股推荐”服务。三个月过去,推荐的股票跌得比大盘还惨,现在想退钱,对方搬出合同里的小字条款,说服务已经生效概不退款。
这场景太熟悉了。去年我在某券商营业部蹲点时,亲眼见过客户经理培训手册上写着:”要把服务费包装成知识付费,让客户觉得是在为认知买单。”这话术高明啊——把传统的荐股服务披上”知识经济”的外衣,1800元转眼就成了”通向财富自由的门票”。
有意思的是,现在券商卖投顾服务,活脱脱是知识付费的套路。先给你看几个漂亮的历史战绩(当然永远只展示成功的),再搬出几个头衔光鲜的”首席分析师”,最后不忘提醒你:”这点服务费还不够您一顿饭钱,但可能改变您的投资人生。”我认识个90后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他们团队测算过,这类服务的实际价值连标价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架不住投资者总幻想买到”股市秘籍”。
退费这事吧,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法律上你很难证明服务完全无效——毕竟合同里早埋好了”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的伏笔。但去年有个案例很有意思,某投资者以”服务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为由,通过信访渠道要回了全款。关键是他保存了当时的宣传话术录音,证明对方确实暗示过”稳赚不赔”。
我教老张走了个偏门:直接给当地证监局写情况说明,重点强调三点:第一,对方是否夸大了服务效果;第二,签约过程有没有被诱导;第三,实际服务内容是否缩水。没想到两周后券商主动联系他,退了80%费用。你看,有时候不是不能退,而是很多人不知道往哪使劲。
这行当里有句黑话叫”割认知韭菜”——利用普通投资者对专业机构的盲目信任。有次我翻某券商的内部通讯,他们甚至把客户分为A、B、C三类,C类就是那些”容易为焦虑买单”的人群。1800元服务费的本质,其实是收的”焦虑税”。
现在想想挺讽刺的。证券市场天天喊”投资者教育”,结果最成功的”教育”反倒是让散户形成了”付费=专业”的思维定式。我认识几个真正的高手,他们工作室的年费动辄十万起,但奇怪的是从来不做公开宣传,全靠圈内口碑。反倒是这些千把块钱的服务,广告打得最凶。
所以啊,下次再遇到”限时优惠”的证券服务,不妨先问自己两个问题:如果这策略真这么赚钱,他们为什么不大资金自己搞?要是1800元就能买到发财秘籍,那满大街不都是巴菲特了?想明白这个,您这钱花还是不花,心里自然就有数了。
(后记:老张最后用退回的1440元请我吃了顿火锅,席间说了句大实话:”比起股票代码,这顿火锅才叫真·价值投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