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洪流中,恒昌是一艘怎样的船?

上周和一位老友在国贸喝咖啡,他忽然问我:“你觉得像恒昌这样的公司,到底算不算真正的金融创新?”这个问题让我愣了几秒——因为我恰好三年前和他们打过交道。

当时我需要一笔短期周转资金,银行流程长得让人绝望。经人介绍接触了恒昌的顾问小李,一个西装笔挺但眼里带着血丝的年轻人。他给我讲产品时语速快得像急着赶火车,却在某个瞬间突然停顿,看着窗外说:“其实我最怕遇到您这样的客户——明明有还款能力,只是被传统金融机构的低效给坑了。”

这话让我印象深刻。恒昌这类公司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暴露了中国金融体系的某种荒诞:一方面喊着要支持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却又把最需要资金的小微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挡在门外。他们像是金融体系的“急诊室”,收费昂贵但确实能救急。

不过最近我注意到个有趣的现象。随着监管收紧,恒昌们开始拼命给自己贴上“科技金融”的标签。去年参加金融科技峰会时,他们的展台VR体验做得比某些游戏公司还炫酷。但当你真正问及风控核心算法时,对方又会巧妙地绕回“多年积累的线下数据优势”。这种线上线下割裂感,总让我想起那些喊着要数字化转型却连OA系统都用不利索的传统企业。

北京恒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有个做风投的朋友说得更刻薄:“这类公司本质上是在赚金融压抑的钱,就像在沙漠里卖矿泉水。”话虽难听,但不得不承认,当旱季结束自来水管道铺到家门口时,最先被冲击的就是这些卖水的。现在蚂蚁、京东这些真正的科技巨头下场,恒昌们的护城河到底有多深,确实要打个问号。

我更好奇的是另一个维度的问题:在可见的未来,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补充性金融机构”吗?有时候觉得他们像是金融体系的毛细血管,看似微不足道却维系着末端循环;有时候又觉得像是影子银行体系豢养的巨兽,随时可能反噬金融稳定。这种矛盾感,或许正是当下中国金融转型的缩影。

离开咖啡馆时,老友突然笑着说:“记得2015年P2P爆雷潮吗?当时恒昌居然活下来了,你说这是运气还是本事?”我望着国贸桥下车流如织的长安街,突然觉得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一艘船能穿越风暴,到底是因为船长高明,还是单纯因为船体足够沉重?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500/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17小时前
下一篇 17小时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