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重庆解放碑附近等人。七月的热浪裹挟着花椒香气扑面而来,我躲进街角一家不起眼的银行网点蹭空调——墨绿色招牌上写着“富民银行”。玻璃门上贴着的宣传海报很有意思:“借5万块,给梦想一次呼吸的机会”。我不禁失笑,现在连银行贷款都开始讲情怀了?
就是这次偶然的遭遇,让我开始关注这家扎根西南的民营银行。说起来很有意思,在蚂蚁金服、微众银行这些科技巨头的光环下,像富民这样的区域性银行反而呈现出某种野蛮生长的生命力。它们不像国有大行那样端着架子,也不像互联网银行那样飘在云端——某种程度上,它们正在探索第三条路。
我后来特意研究过他们的信贷模式。与传统银行盯着抵押物不同,富民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玩起了“关系型信贷”。简单说,就是信贷员真的会跑到火锅店后厨,看着老板炒底料;会蹲在汽配城摊位前,观察老板怎么和熟客打交道。这种“土法炼钢”的风控方式,在金融科技大行其道的今天显得格外另类。
有个做花椒批发的张老板告诉我,他在富民贷款的经历堪称魔幻。信贷员小刘连续三天凌晨四点出现在盘溪农贸市场,就为了看他怎么验货。“那娃儿硬是靠谱,连我库房里麻袋的堆放规律都摸清楚了。”这种近乎偏执的尽调,最终让张老板拿到了比国有银行低0.8个百分点的贷款——要知道他之前可是被三家银行以“缺乏抵押物”为由拒绝的。
但问题恰恰在这里。这种重人力的模式真的可持续吗?当我看到富民银行2022年财报中,人力成本占比高达38%时,心里咯噔一下。在数字化浪潮席卷银行业的今天,这种“人海战术”看起来像是在开倒车。某个在富民工作的朋友私下吐槽:“我们像是在用绣花针做规模化生产。”
更值得玩味的是定位矛盾。一方面喊着“服务实体经济”,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追逐利润——去年他们的消费贷业务增速竟然达到小微企业贷的2.3倍。这种摇摆让我想起重庆特有的“棒棒军”,扁担两头挑着不同的重量,在陡峭的阶梯上寻找平衡。
最近听说他们在试水“产业数字金融”,想用区块链技术把重庆的火锅食材供应链串起来。这个设想很有意思,但当我看到合作方名单里还有某家区块链创业公司时,不禁哑然——这家创业公司的注册资金还没张老板的花椒库存值钱。这种尝试透着股山城特有的江湖气:敢想敢干,但也莽撞。
或许正是这种“土洋结合”的特质,让富民银行成了观察中国区域银行发展的绝佳样本。它既不像传统银行那样保守,又不像互联网银行那样激进,而是在缝隙中摸索着自己的生存哲学。就像重庆这座城市本身,既有朝天门的摩天大楼,也有十八梯的老街巷,新旧交织出一种奇特的张力。
下次去重庆,我打算专门去富民银行的网点转转。不是去办业务,就想看看那些穿着西装却满脚泥点的信贷员们,是怎么在数字时代继续坚持着“跑街”的传统。金融的本质终究是信任,而信任,有时候确实需要亲眼看看对方的厨房是否干净——哪怕要凌晨四点起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