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这行现在不就是算法流水线上的包装工吗?”我端着酒杯的手顿了顿——这话听着刺耳,却让我想起三年前刚入行时,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里盯着满屏K线图发呆的深夜。
那时候总觉得基金行业是精英俱乐部,西装革履的基金经理在晨会上侃侃而谈宏观经济,研究员捧着厚厚的企业财报寻找价值洼地。但现在的晨会,更多时候是技术团队演示新的AI选股模型,算法给出的持仓建议像超市购物清单一样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
当阿尔法狗开始玩基金
最让我焦虑的不是技术替代——毕竟从Excel到Python我们这代人早就习惯了工具迭代——而是投资正在失去某种“手感”。就像老厨师能精准感知火候,现在却被要求完全依赖温度计。去年我们团队测试过某个号称纳入了3000个因子的量化模型,回测收益率漂亮得让人惊叹,实盘跑起来却像失控的过山车。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关掉部分因子,故意加入一些“非理性参数”(比如社交媒体情绪指数、突发新闻的热度衰减曲线),模型反而更接近人类基金经理的决策轨迹。这让我怀疑,或许真正的超额收益恰恰藏在我们试图用算法抹平的那些人性褶皱里。
合规枷锁与创新舞步
监管越来越像精密编织的鸟笼。记得有次产品备案,因为招募说明书里某个风险提示语的字体比正文小0.5磅,被退回重改了七遍。但换个角度看,这些看似僵化的规则何尝不是行业进化的保护壳?就像上海外滩那些百年建筑,严格的保护条例反而让它们在玻璃幕墙的丛林里葆有独特魅力。
现在最让我兴奋的反倒是合规框架下的创新实验。比如用区块链做慈善信托的资金穿透监管,把ESG指标做成可交易的智能合约。上周某个养老FOF产品里,我们甚至尝试把投保人健康状况与资产配置动态关联——当医疗AI预测某位老人骨质疏松风险升高时,系统会自动增配钙片生产企业的股票。这种带着镣铐的舞蹈,反而比纯粹的技术炫技更有生命力。
在确定性中豢养不确定性
所有从业资格考试教材都在教我们如何控制风险,但真正让我夜不能寐的,是如何为产品保留恰到好处的“脆弱性”。就像黄浦江的潮汐闸门,既要抵挡风暴潮,又要允许生态系统的自然交换。
我们团队最近在尝试一种反直觉的仓位管理:专门设置5%的“非理性仓位”,允许基金经理用这部分资金追逐那些数据模型看不上的投资机会——可能是某家创始人有着奇特偏执的初创公司,或者是某个正在经历舆论危机但产品力依然强悍的传统企业。这个实验仓位的年化波动率是基准的2.3倍,但过去十八个月带来了47%的超额收益。
或许基金行业的未来,不在于制造更完美的算法,而在于培养能驾驭算法缺陷的“驯兽师”。就像最好的围棋选手不是试图超越阿尔法狗,而是学习如何与AI共同探索人类直觉与机器算力之间的模糊地带。
离开酒馆时已是凌晨,外滩的LED巨幕正在滚动播放某家公募基金的AI理财广告。朋友指着屏幕上流畅的动画效果嘟囔:“看看,连营销话术都是算法生成的。”我抬头望向陆家嘴那些亮着灯的窗户,忽然觉得那些还在深夜复盘的研究员,像极了数字洪流里坚持用手工打捞珍珠的潜水者。
(完)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