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陆家嘴某券商的VIP室,我目睹了一位基金经理的崩溃。他死死盯着屏幕上滚动的成交量柱状图,手指神经质地敲击桌面,仿佛在举行某种神秘仪式。”放量了!必须跟上!”他突然抓起电话吼叫,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早已不再交易股票,而是在朝拜一组组跳动的数字——成交量这个曾经的技术指标,不知何时已篡位成了资本市场的新上帝。
成交量崇拜最讽刺之处在于,它本是市场民主性的体现,最终却沦为集体催眠的工具。我记得2007年牛市顶峰时,营业厅里那些盯着成交量变化手舞足蹈的散户,他们真诚地相信”量在价先”的箴言。但如今算法交易占七成以上的市场里,那些突然放量的k线,很可能只是某个量化模型的止损指令触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就像去年美股”散户大战华尔街”时,游戏驿站单日爆出197%的换手率——表面是草根狂欢,实则是算法绞杀场里程序化交易的互相踩踏。
真正令我后背发凉的是成交量异化出的道德幻觉。某次尽调时,一家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换手率超30%的创业板公司,其高管竟得意地展示”市场关注度指标”。当我把财务造假的证据摆上桌时,对方轻蔑一笑:”重要的是流动性,其他都是细节。”这句话像手术刀般剖开了当代金融的荒诞内核:交易行为本身取代交易价值成为目的,就像狂欢节上人们不再关心祭祀的本意,只沉醉于舞蹈动作的癫狂。
或许我们需要一场成交量祛魅运动。我尝试过在私募决策会上提议”忽略单日异常量能”,结果被风控总监用看疯子的眼神打量了半小时。但当我们回溯那些经典陷阱——2015年A股崩盘前连续万亿成交、2021年比特币天量见顶——会发现成交量最狡猾的骗术,就是让参与者误把末日狂欢的爆竹声当作庆典序曲。就像塔勒布警告的,流动性有时是裹着糖衣的毒药,让投资者在舒适的交易便利中走向集体毁灭。
深夜复盘时我常盯着成交量明细发呆,那些跳动的数字像极了古代巫师的龟甲裂纹。我们赋予它太多隐喻:市场情绪的温度计、资金博弈的沙盘、趋势确认的圣杯…但或许成交量什么都不是,它只是千万个贪婪与恐惧的瞬时交集,是金融资本主义自我实现的预言咒语。下次当你听到”带量突破”的欢呼时,不妨多想一层:这究竟是发现价值的盛宴,还是群体性癔症发作的临床症状?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