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金融遇上菜市场:供应链融资的烟火气

上周在楼下菜市场,看到卖豆腐的老王头居然用上了扫码点单系统,我打趣问他是不是要上市了。他摆摆手说:“哪能啊,就是最近找了个新供货商,人家给垫了三个月的豆子钱,我这流动资金才活络起来。”我愣了一下——这不就是最原始的供应链融资吗?

金融圈总爱把供应链融资包装得高大上,什么“基于应收账款的权利质押”、“多级信用穿透”,听着就让人头晕。但说穿了,不就是让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喘口气?大企业压小厂家的款,小厂家再压原材料商的款,这种层层转嫁的资金压力,最后往往卡死在最脆弱的那个环节。

我见过最讽刺的例子是某新能源车企,号称估值千亿,却拖欠着几十家中小供应商的货款长达半年。这些供应商里有个做螺丝的老厂,因为这笔拖欠,差点发不出工人工资。最后靠着一家民营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才缓过来——年化利率11%,比车企发的ABS债券成本高出一倍还不止。你看,越是底层,融资成本越高,这哪是雪中送炭,分明是趁火打劫。

有意思的是,现在最懂供应链金融反而不是银行,倒是那些物流公司。顺丰的保理业务、京东的白条供应链,这些从实体经济里长出来的玩家,比穿着西装的银行家更懂什么叫“救急不救穷”。他们敢给菜贩子授信,不是因为报表好看,而是每天能看到对方的货车进出频次、库存周转速度——这些活生生的数据,比征信报告诚实多了。

供应链融资

有人说区块链能解决信任问题,我倒是持保留态度。去年参与过某个农产品溯源项目,链上记录显示某批苹果从枝头到超市只用了48小时,实际上中间商在冷库里压了半个月——机器不会说谎,但人会教机器说谎。技术再花哨,终究要回到最原始的问题:你相不相信屏幕后面那个人?

最近令我担忧的是另一种倾向:某些平台把供应链金融做成了变相的高利贷。利用数据优势给供应商精准画像,明知对方资金链快到极限时推出“闪电融资”,利息高得像是赌场抽水。这种算法驱动的收割,比传统金融的傲慢更可怕——至少银行经理还会和你面对面喝杯茶,而算法只会冷冰冰地弹出“您的额度已审批通过”。

或许真正的突破点根本不在金融本身。我观察过浙江几家小厂组成的“供应链联盟”,他们不搞复杂金融产品,就是简单约定:任何成员接到大单,其他家必须优先供货且接受60天账期。这种带着江湖义气的互助模式,坏账率反而比银行低得多。有时候我在想,当我们拼命用金融工具解决信任问题,是不是反而把最朴素的合作精神弄丢了?

老王头昨天跟我说,那个豆子供货商最近自己也在申请贷款,因为上游的豆农要求现款结算了。看吧,资金压力就像击鼓传花,永远在找下一个接盘者。或许真正的供应链金融,不该只是把风险转移给更弱者,而是让链条上的每个人,都能体面地活下去。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46/

(0)
林凤百科林凤百科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