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创业:一场精心包装的自我折磨
凌晨三点半,我盯着咖啡杯底部的残渣发呆。对面工位的老王突然把机械键盘砸向墙壁——这是我们孵化器这周报废的第四个键盘。这个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所谓”新创业”不过是给年轻人的集体自虐行为套上了理想主义的光环。
一、创业神话的祛魅
去年在深圳湾创业大街的咖啡馆里,我数了数周围电脑上的贴纸:37个”改变世界”,29个”颠覆行业”,还有14个”下一代平台”。有趣的是,这些豪言壮语的主人公们,大多在讨论如何应付下周的房租。这让我想起硅谷那个著名的笑话:如果你不知道公司靠什么盈利,那么你就是被盈利的那个。
二、幸存者偏差的骗局
我们总爱谈论扎克伯格辍学的故事,却选择性忽略哈佛辍学率常年保持在20%的事实。就像我表弟去年用婚礼礼金all in了Web3项目,现在家族群里最活跃的是他的债主们。风投教父Paul Graham说过”创业就是反脆弱”,但没人告诉你反脆弱的代价可能是粉碎性骨折。
三、创业者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最吊诡的是,这种痛苦会上瘾。我认识个连续创业者,每次公司被收购后就陷入抑郁,直到开始下一次折磨才重获生机。就像那些在马拉松终点呕吐的选手,明明身体在抗议,大脑却分泌着多巴胺说”再来一次”。某种程度上,现代创业文化把这种病态美化成了一种英雄叙事。
四、给创业热的解毒剂
或许我们该学习日本”町工厂”的智慧:那些传承三代的小作坊从不谈论改变世界,却用百年时间把螺丝做到极致。上周拜访京都的老匠人,他桌上放着”一生悬命”的牌子,但下午五点准时收工去泡温泉——这种健康的经营哲学,可能比所有创业鸡汤都更接近商业本质。
结语:
下次再听到”All in”的宣言时,不妨想想华尔街之狼里那个用打火机烧美元的桥段。真正的创业精神不该是浪漫化的自我献祭,而是在清醒认知下的理性冒险。毕竟,用透支生命换来的成功,最后往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的联合创始人撤资了。你看,生活总是比剧本更懂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