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张喝酒,他红着眼睛跟我说,放在「鑫利宝」的二十八万彻底拿不回来了。这不是他第一次踩雷——五年前的P2P暴雷潮里,他就折过十几万。我看着他杯中的啤酒泡沫一个个破灭,突然觉得这像极了我们对理财公司的幻想:光鲜,诱人,却一戳就破。
说实话,我从不相信年化15%的「稳健收益」这种鬼话。但很多人愿意信,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焦虑被明码标价的时代。房价、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着,谁不想找个捷径翻身?我有个表姐,小学教师,平时买棵白菜都要比三家,去年却把全部积蓄投进一家号称「国资背景」的理财公司。问她为什么敢,她说:「接待我的经理戴劳力士,办公室比我们学校礼堂还气派。」你看,人对财富的渴望,有时候会主动屏蔽常识判断。
这些公司的套路其实不新鲜——高息揽储、资金池运作、借新还旧,本质上就是庞氏骗局的现代版包装。但让我脊背发凉的是,如今它们越来越擅长用科技和话术给自己镀金。区块链、元宇宙、AI量化交易…一堆新词砸下来,普通投资者根本招架不住。上次我去参加某理财公司的宣讲会,台上的90后CEO张口闭口「赋能」「生态」「颠覆」,听得我一愣一愣的——后来才想明白,越是听不懂的东西,越容易让人产生「不明觉厉」的错觉。
监管缺失当然是重要原因,但我觉得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我们这个社会对「快速致富」的集体执念。你看短视频平台上,到处都是「三天赚十万」「理财实现阶级跨越」的鸡汤故事。当慢变成一种原罪,当踏实工作被视为无能,暴雷不过是迟早的事。我记得小时候,邻居阿姨靠织毛衣每月多赚两百块都能高兴半天,现在呢?两百块还不够某些理财平台起投额的零头。
最讽刺的是,每次暴雷后,总有人归咎于「投资者贪婪」。这话对,但也不全对。当银行利息跑不赢通胀,当股市割韭菜成常态,普通人能怎么办?就像我姑妈说的:「我知道可能是坑,但万一呢?总不能眼看着存款缩水吧。」这种「赌徒心态」背后,其实是普通人应对系统性风险时的无奈自保。
说到底,理财公司倒闭潮撕开的不仅是金融监管的口子,更是现代人财富观的血肉伤口。我们嘲笑大爷大妈抢购保健品交智商税,自己又何尝不是在为各种财富神话买单?或许该重新审视那个最古老的问题:财富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账户数字的暴涨,还是深夜能踏实入睡的安心?
老张最后苦笑着说,就当花钱买教训吧。可这样的教训,我们还要重复多少次?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