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老陈,去年在白酒股上赚了三百多万。上周见面时,他指着手机屏幕上满屏的绿色苦笑道:”现在倒欠券商八十万,这行情比2015年那会儿还邪门。”最讽刺的是,他公司楼下那家券商营业部,去年还挂着”理性投资”的红色横幅,上周已经换成了”防范非法配资”的警示标语——这场景荒诞得就像在赌场门口贴”小赌怡情”的告示。
有人说中国股市根本不算资本市场,更像是个情绪放大器。我倒是觉得,它更像一面照妖镜,把中国人对财富的焦虑、对政策的误读、对风险的漠视照得清清楚楚。记得2007年那次暴跌时,我家小区保安都在讨论K线图,而现在外卖小哥都会问你”今天跑得快不快”——这种全民狂欢式的参与度,本身就藏着崩盘的种子。
监管层总喜欢把股市比作池子,但问题是我们这个池子里的水,总是跟着政策水管忽冷忽热。去年新能源赛道火的时候,某个龙头股三天能涨40%,研报里满屏都是”黄金赛道””十年周期”,结果今年开年就直接腰斩。最魔幻的是,同一家券商的分析师,上个月还在喊”千亿市值不是梦”,这个月就能找出十八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应该割肉——这种精神分裂式的研判,比K线图更值得玩味。
我特别注意到个现象:每次大跌时,总有人搬出”国运”这个词来安慰散户。但说实话,把个股涨跌和国运绑定,就像用天气预报预测麻将输赢。真正经历过几轮牛熊的老韭菜都明白,A股最大的规律就是没有规律——政策可能半夜突变,白马股可能突然爆雷,就连财务造假都能演连续剧,扇贝游走了都能游回来。
现在自媒体上流行各种”神秘资金””护盘信号”的解读,要我说这根本是新时代的跳大神。某个周四下午券商股突然拉升,五分钟内就能冒出二十个版本的小作文,有人说窗口指导,有人说平准基金入场,结果收盘后才发现就是个量化程序触发了买入条件单——这种集体性的过度解读,恰恰暴露了市场参与者普遍的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比起技术分析,现在散户更该学点行为心理学。2月5日那天千股跌停时,我观察过交易厅里的人群:有人瘫坐着刷手机,机械地重复刷新账户动作;有人围着分析师吵嚷,像在菜市场讨价还价;还有个老太太念叨着”留给孙子当彩礼”——这种场景比任何经济学教材都更能解释什么是恐慌性抛售。
说实话,我现在更担心的是崩盘后的连锁反应。某个做私募的朋友透露,他们风控系统里新加了”客户婚姻状况监测”模块,因为上次大跌后有个重仓的客户被妻子起诉离婚,理由是”投资失误导致家庭资产严重缩水”—你看,股市崩盘甚至能成为离婚率的新动能因子。
如果非要给这次崩盘找个比喻,我觉得像是集体潜水时氧气瓶突然失灵。那些喊着”价值投资”的机构率先浮出水面,带着氧气罩的量化资金从容撤离,最后留在海底扑腾的,永远是相信”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普通散户——当然,他们手里还紧紧攥着某些大V推荐的”十倍潜力股”。
或许我们该承认,A股从来就不是什么经济晴雨表,而是人性贪婪指数的实时走势图。每次崩盘后,交易所门口扔掉的烟头能扫出几卡车,但等到下次行情来了,照样有人敢押上房子车子——这种轮回,比K线图的周期律还要精准。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细节:2月6日大盘V型反转那天,有个散户在论坛发帖说”终于能安心做阑尾手术了”,下面最高赞的回复是:”记得全麻,醒来可能又绿了”——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大概是中国股民最珍贵的品质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