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桥创业集团:当野心遇上地心引力
凌晨三点的深圳科技园,我蹲在24小时便利店的台阶上啃着饭团,对面那栋灯火通明的写字楼顶层亮着”位桥创业集团”的霓虹灯。三年前采访他们创始人时,他指着那片玻璃幕墙说:”我们要做商业世界的乐高,让所有创业者都能拼接自己的帝国。”现在想来,这话像极了便利店冰柜里那些保质期三个月的精致便当——包装诱人,但总透着股工业时代的塑料感。
一、创业教父的悖论
位桥最擅长的,是把商业教科书里的”颠覆性创新”包装成街头传单。他们的孵化器里塞满了拿着BP的年轻人,墙上刷着”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标语,却没人告诉你——在创投圈,失败往往连墓碑都没有。
去年遇到个从位桥加速器”毕业”的CEO,他苦笑着给我看手机相册:第一张是路演时和投资人勾肩搭背的合影,第二张是搬空办公室时地上孤零零的仙人掌。”位桥给了我们镀金的门卡,但没人说门后是迷宫。”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磁铁画板,轻轻一拉,所有绚烂痕迹都会消失。
二、资本游戏的俄罗斯方块
有位FA朋友透露,位桥最近在推”反向孵化”模式——先锁定上市公司并购需求,再定制化培育创业团队。这就像先画好箭靶再射箭,商业计划书成了可编程的剧本。最讽刺的是,这套玩法确实让他们的IPO成功率飙升了37%。
但问题在于:当创业变成精确到纳米的流水线,那些真正疯狂的、不合理的、可能改变世界的想法该在哪生长?就像我那个做仿生机器人的发小说的:”现在连失败都要按照投资人喜欢的姿势倒下。”
三、乌托邦里的尘螨
上周再去位桥大楼,发现他们在一楼大堂装了”创业压力指数”互动屏,扫码就能看到实时波动的焦虑值数据。这个堪称行为艺术的装置,完美诠释了当代创业文化的荒诞——我们把窒息感做成了可量化的卖点。
或许位桥真正的价值,是像面镜子照出这个时代的创业狂热。当我们在电梯里听到”生态闭环””降维打击”之类的黑话时,该警惕的不是词汇本身,而是语言背后那个逐渐固化的想象牢笼。就像便利店暖柜里的饭团,温暖的标准化的,但永远差一口灶火的气息。
(写完这篇稿子时,发现位桥的PR总监刚在朋友圈发了新海报:太空背景上写着”突破引力”。我默默点开天气APP——深圳今日空气质量指数127,轻度污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