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上海静安区偶遇一家即将关门的奶茶店。店主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苦笑着告诉我:”我们撑了八个月,烧光了父母给的六十万,最后连设备都卖不掉——二手奶茶机比想象中贬值更快。”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这个行业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卖的是让人快乐的糖水,背后却是无数个苦涩的创业故事。
很多人觉得奶茶店融资就是写份商业计划书,画几张增长曲线那么简单。但恕我直言,这种想法天真得就像相信珍珠奶茶能减肥一样可笑。我见过太多创业者拿着”独创秘方”找投资,却连最基本的单杯成本核算都说不清楚。更致命的是,他们总爱强调”差异化竞争力”,可现实是——你花三个月研发的荔枝乌龙奶盖,隔壁品牌一周就能山寨出来,还比你便宜两块。
说到融资渠道,银行信贷根本不适合奶茶店这种现金流生意。我认识个姑娘用房产抵押贷款开店,现在每天睁眼就要还八百块利息,逼得她在奶茶里偷偷加价——结果客流量掉了三成。这行当最吊诡的逻辑在于:你需要钱来吸引顾客,但必须先有顾客才能拿到钱。就像追着自己尾巴跑的猫,永远差那么一口气。
其实真正聪明的玩家早就不玩传统融资了。上个月在成都遇到个90后店主,他把门店做成了”众筹实验室”:顾客花五百块就能成为股东,享受分红和新品内测权。这种模式妙就妙在既筹了钱又锁定了核心客户,虽然法律上还有点灰色地带——但创业嘛,有时候就得在合规边缘试探。当然这种操作需要极强的社群运营能力,不是谁都能模仿的。
现在最让我担忧的是资本过热带来的虚假繁荣。某个网红品牌最近拿了三千万投资,疯狂扩张到五十家店。但据他们区域经理私下透露,实际盈利的店铺不到三成,全靠融资续命。这让我想起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所有人都在为概念买单时,往往离崩盘就不远了。毕竟奶茶再神奇也不能违反商业本质:一杯卖25元的饮料,成本超过8元就已经危险了。
如果你非要我给建议,我会说:先忘掉融资,老老实实摆三个月地摊。用最简陋的设备测试真实需求,记录每个顾客的复购率。当你能让一百个陌生人心甘情愿为你的奶茶排队时,投资人自然会找上门。记住,在这个行业里,最好的融资凭证从来不是PPT,而是顾客手机里你的店铺收藏截图。
(写完这些突然想喝奶茶了,可惜楼下那家总把珍珠煮得夹生——看来要做得好喝,确实比拿融资难得多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