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年后股市开盘时间”这种话题总有种复杂的情绪。倒不是因为它不重要——恰恰相反,它太重要了,重要到我们常常忽略了背后那股躁动不安的人性暗流。
记得去年春节,我和几个做私募的朋友在三亚喝酒。酒过三巡,有人突然掏出手机说:“还有三天零七个小时开盘。”那一刻沙滩上的嬉笑声突然凝固了,好像有个看不见的计时器在每个人头顶滴答作响。你看,所谓的“开盘时间”从来不只是个时间点,而是情绪闸门即将开启的倒计时。
这让我想到个有趣的现象:A股休市期间,全球市场照样运转。去年春节港股涨得欢,一堆人就在朋友圈里躁动得像是错过了一个亿。但真等到初七开盘,高开低走的戏码又准时上演——仿佛那些憋了七天的冲动,非得在开盘半小时内挥霍殆尽才甘心。
某种程度上,春节休市像极了强制冷静期。但问题是,真能冷静吗?家族聚会时偷瞄美股期货,抢红包间隙刷新大宗商品行情,就连看春晚都能联想到文化传媒板块…这种表面上休市实则暗流汹涌的状态,反而让多空情绪发酵得更加极端。
我越来越觉得,官方公布的“2月19日上午9:30”这种精确时刻,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信息。真正的老手都在琢磨的是:那些提前两天返校的基金经理们会在晨会上吵什么?北向资金的交易员过完元宵节还记不记得密码?还有那些把年终奖捂到现在的散户,到底会被哪个网红概念收割?
有个反直觉的观察:休市时间越长,开盘后的噪音反而越大。所有人都攒了一肚子的分析、策略、内幕消息,结果就是开盘当天就像早高峰的十字路口——看起来每辆车都有明确方向,实际上堵得寸步难行。去年某券商测算过,春节后首周的有效交易时间平均只有正常时期的60%,其余都在消化情绪性波动。
所以现在别人问我开盘时间,我反而会劝他们多关注闭市时的生活。去年我在休市期间学会冲浪,虽然摔得惨不忍睹,但至少2月19日那天我没在集合竞价时手抖——当你在海浪里体会过真正的失控,盘面上那点波动反而显得可爱。
说到底,交易所的钟声终会敲响,但每个人心里的开市时刻各不相同。有人需要提前三天调闹钟严阵以待,有人等到收盘才懒洋洋看一眼走势图——这两种人谁更幸福说不准,但后者至少少交了很多印花税。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还没查今年具体日期…算了,反正该来的总会来,就像年终奖总会花完一样)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