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2015年那个燥热的夏天。朋友老王神秘兮兮地拉着我去星巴克,掏出手机给我看他的股票账户——短短三个月,他在创业板赚了辆宝马的钱。当时的创业板指数像坐上了火箭,每天都有几十只股票涨停。但故事的结局你大概猜到了:半年后,老王不仅赔光了利润,连本金都折进去大半。
这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创业板到底是什么?是造富神话的发源地,还是专治各种不服的”韭菜粉碎机”?
创业板的”叛逆基因”
创业板从出生就带着叛逆的血液。2009年开板时,它就像个穿着破洞牛仔裤闯入华尔街的摇滚青年。与主板那些西装革履的”优等生”不同,这里聚集的是一群”问题少年”:有的还没开始赚钱,有的商业模式连VC都看不懂,更有甚者办公地址还藏在居民楼里。
但正是这种叛逆造就了它的魔力。我记得最早一批上市的某家影视公司,创始人是个留着长发的文艺青年,路演时不谈市盈率,大谈中国电影梦想。这种”不靠谱”在主板会被唾沫星子淹死,在创业板却成了加分项——投资者要的就是这种野蛮生长的可能性。
估值幻觉与现实的碰撞
创业板最迷人的把戏,是它发明了一套全新的估值逻辑。在这里,传统的PE估值法经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各种魔幻参数:用户增长曲线、赛道想象力、甚至创始人颜值都能成为定价因素。
我曾参加过一个创业板公司的投资者交流会。当分析师问及盈利模式时,CEO的答案堪称经典:”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怎么赚钱,而是怎么不赚钱。”全场居然响起热烈掌声。这种反常识的场景,大概只会发生在创业板。
但幻觉终会破灭。2015-2016年的暴跌就像一盆冰水,浇醒了很多梦中人。那些讲着美好故事的上市公司,有些连办公大楼都租不起了。这时候人们才想起巴菲特的老话:”只有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散户的修罗场
创业板的K线图比任何悬疑小说都精彩。这里既有三年翻十倍的造富神话,也有单日暴跌80%的恐怖故事。我认识的一位阿姨,退休后把全部积蓄押在一只”肯定能成下一个腾讯”的创业板股票上,结果公司实控人跑路,股票直接变成壁纸。
但讽刺的是,越是这种刺激,越让人欲罢不能。创业板就像赌场里的老虎机,明明知道胜算渺茫,但那个”万一是我呢”的念头总能战胜理性。券商营业部里那些盯着创业板个股的老股民,眼神里闪烁的分明是赌徒的光芒。
制度的悖论
监管层对创业板可谓爱恨交加。一方面想培育中国的纳斯达克,另一方面又要防范过度投机。于是我们看到各种精分操作:今天放宽上市门槛,明天收紧退市规则;上午鼓励创新企业,下午打击概念炒作。这种摇摆让创业板始终处在精神分裂状态。
最有趣的是涨跌幅限制。从10%到20%的调整本意是增加流动性,结果却成了游资的狂欢节。我亲眼见过某只股票上午涨20%触发临停,下午跌20%再次临停,K线图画出来像个标准的”心电图”——这哪里是投资,分明是行为艺术。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创业板?
站在当下这个时点,创业板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注册制改革给了它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更残酷的淘汰赛。也许未来的创业板应该学会”两条腿走路”:
一条腿继续保持它的野性,给那些疯狂的、不靠谱的创意一个展示的舞台。毕竟所有伟大的公司,最初看起来都像个笑话。
另一条腿则需要建立更严格的信息披露和退市机制。让骗子无处藏身,让真正的创新者获得奖赏。就像丛林法则——可以野蛮生长,但必须愿赌服输。
回到开头老王的故事。去年他戒掉了创业板,转投指数基金。用他的话说:”年纪大了,心脏受不了这种刺激。”但每到三月年报季,我总能看到他偷偷翻看创业板个股的研报——眼里的火光,和当年一模一样。
或许这就是创业板的终极魅力:它知道自己是场危险的游戏,但总有人愿意为那个”万一”买单。在这个意义上,创业板不仅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板块,更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