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凌晨三点的启示录
上周三凌晨三点,我的咖啡杯边缘印着第五个口红印时,创业邦网站上一篇从0到1的奇迹的文章突然让我笑出了声。不是文章不好——恰恰相反,它太完美了,完美得像米其林三星餐厅的分子料理,而此刻我电脑桌面上打开的,是刚被投资人拒绝的第七版BP。
这个瞬间让我意识到,创业媒体和真实创业之间,永远隔着个太平洋那么大的滤镜。就像健身网红永远不会告诉你她P掉了小肚子,创业邦们展示的永远是幸存者的高光时刻。有意思的是,我们明明知道这点,却依然像追剧一样沉迷其中。
(二)数据背后的”幸存者偏差游戏”
去年帮朋友做天使轮尽调时,我突发奇想统计了创业邦2019年报道过的120家明星初创公司。结果令人玩味:到2023年还活着的不到40%,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可能就15家。这就像在拉斯维加斯赌场——媒体永远在直播老虎机爆奖的瞬间,却没人拍摄那些默默输光筹码离场的背影。
但别误会,我不是在指责创业邦。某种程度上,这种”幸存者偏差”恰恰是创业生态必要的”兴奋剂”。就像我认识的老王,他做智能硬件连续失败三次,每次想放弃时就会去创业邦看篇创始人专访,”看完就觉得还能再挺一轮”。
(三)”干货”的幻觉与解药
有段时间我特别沉迷创业邦的”干货”板块,直到有天发现收藏的27篇运营秘籍里,有15篇的核心观点其实是互相矛盾的。这让我想起大学时买的那些成功学书籍——它们就像IKEA的组装说明书,看着清清楚楚,真到拧螺丝时才发现少了个关键零件。
现在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失败复盘”栏目。比如上周那篇我们烧光2000万买来的五个教训,作者详细拆解了团队怎么被自己的PPT骗了的全过程。这种带着淤青的真诚,比任何”十大法则”都珍贵。可惜这类内容往往点击量不到成功故事的十分之一,真是黑色幽默。
(四)创业者们的”数字占卜”
有个有趣的现象:我认识的创业者分两类,一类每天早课是刷创业邦,另一类则宣称”早戒了这种精神鸦片”。但观察久了发现,前者容易得”FOMO焦虑症”,后者则常常陷入”信息偏食”。最健康的可能是我的前合伙人老李——他把创业邦当知音看,既吸收养分,又保持安全距离。
(五)或许我们该换个打开方式
最近我开始用”考古学思维”读创业媒体:把那些融资新闻当作出土陶片,透过它们还原整个商业文明的演变轨迹。比如从O2O到元宇宙的风口更迭,本质上是在记录资本寻找新大陆的航海日志。这种视角下,连最浮夸的标题党都变成了有趣的社会学样本。
记得离开上一家创业公司时,我在交接文档最后写了句:”所有商业神话拆开后,都是普通人用修正液涂改过的草稿纸。”现在想来,或许创业邦们最大的价值,不是告诉我们成功长什么样,而是让我们在漫长跋涉中,偶尔能看见其他跋涉者手电筒晃动的微光。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