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与A股:一场关于”赌性”与”规矩”的荒诞剧
去年在深圳科技园的一家咖啡馆里,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创业板就像拉斯维加斯,”穿格子衬衫的程序员灌了口冰美式,”而主板市场更像是澳门——都有赌场,但一个穿着牛仔裤,一个必须打领带。”这个粗粝的比喻意外地精准,让我至今想起仍会心一笑。
一、制度设计的”叛逆期”隐喻
创业板最迷人的特质,是它像极了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上市门槛?只要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5000万——这数字放在主板市场简直像在开玩笑。更别提那些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特殊通道”,活脱脱就是家长(监管层)给优等生特批的”夜不归宿许可”。
但这里藏着个黑色幽默:越是标榜”市场化”,行政干预反而越显荒诞。去年某生物医药企业因”技术迭代过快”被否,让我想起大学时那个总在创新学分上卡人的教务处——他们本质上都在用标准化尺子丈量不可丈量之物。
二、流动性的”肾上腺素陷阱”
20%的涨跌幅限制像一剂强效肾上腺素。我认识的老张曾用半仓在某创业板股票上一天赚出半年工资,但第二周就因同样的波动率赔光了女儿的钢琴课学费。这种刺激感制造了诡异的群体心理:当你在主板赚5%觉得满足时,创业板的投资者正为”仅”涨12%而懊恼。
数据会说话:2023年创业板换手率是主板的2.3倍,但散户盈利比例反而低18%。这像极了赌场设计的”近因效应”——人们总是对最近一次赢钱记忆犹新。
三、估值的”皇帝新衣”悖论
市盈率?那是什么?在创业板某些赛道股眼里,估值早就是门”现代艺术”。新能源车用市销率,芯片看市研率(研发投入倍数),AI企业干脆发明出”市梦率”。我曾亲眼见证某元宇宙概念股分析师路演时,把DCF模型中的永续增长率调到15%——这数字要是出现在主板,估计会被当成计算器故障。
但最讽刺的莫过于:当这些企业真的盈利达标转板主板时,股价往往应声下跌。就像当代艺术一旦被博物馆收藏,反倒失去了前卫的光环。
四、监管的”弹簧效应”观察
深交所的监管函数量是上交所的1.7倍,但违规行为数量差异更大。这让我想起小区里那个总是抓学生早恋的教导主任——越是重点盯防,越说明这是高发区。注册制实施后,创业板确实少了些”父爱主义”,但问询函里”请说明核心技术是否涉及夸大表述”之类的灵魂拷问,依然透着中式家长特有的含蓄警告。
结语:在赌场与庙堂之间
或许创业板与主板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分别承载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两种人格:一个穿着连帽衫在车库创业,一个西装革履在陆家嘴敲钟。但有趣的是,当创业板公司长到足够大时,总会产生”转主板”的冲动——这像极了每个叛逆少年最终都想拿到主流社会的认可。
下次再去那家咖啡馆,我或许该告诉那个程序员:拉斯维加斯和澳门的赌场,其实都是同一个老板开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