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帮朋友整理了一份关于大学生创业的调查问卷,结果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创业很酷”,但问到具体计划时,大部分人却支支吾吾,最后憋出一句——“先找个班上吧”。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某个创业分享会上遇到的一个学生。他穿着印有“改变世界”的T恤,激情澎湃地讲述自己的APP构想,声称要颠覆传统教育模式。可当我问他“用户增长策略”时,他却愣了一下,然后说:“先做出来,总会有人用的吧?”
这种矛盾感很有意思——大学生对创业的热情和认知,似乎总隔着一层朦胧的滤镜。
创业梦:浪漫化的自我实现
为什么大学生对创业如此着迷?我想,除了“财富自由”的诱惑,更深层的原因是——创业被包装成了一种英雄叙事。
看看那些成功学书籍、名人演讲、媒体报道,哪个不是把创业者塑造成“孤胆英雄”?乔布斯车库起家、扎克伯格辍学创业、马斯克颠覆行业……这些故事太有感染力了,以至于很多大学生觉得:“我也可以。”
但问题是,这些故事往往省略了最关键的部分——失败率。
据我观察,大学生创业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 “PPT创业”——想法天花乱坠,落地一塌糊涂。
2. “跟风创业”——别人做奶茶店,我也开;别人搞自媒体,我也搞。结果市场饱和,血本无归。
3. “幸存者偏差”——只看到成功的1%,却忽略了倒下的99%。
创业不是写商业计划书,而是实打实地面对市场、资金、团队、政策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可很多大学生连“现金流”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就想着“融资千万”。
现实困境:理想很丰满,资源很骨感
我曾在某高校创业孵化中心做过一段时间的顾问,发现一个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大学生创业项目,活不过半年。
原因很简单——缺乏真正的市场需求。很多项目是“自嗨型创业”,比如“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大学生社交APP”,听起来不错,但实际用户寥寥。更讽刺的是,有些团队花几个月开发的产品,最后发现市场上早就有了更好的替代品。
另一个致命问题是资金。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来源通常是:
– 父母支持(但大多数家庭承担不起试错成本)
– 比赛奖金(杯水车薪)
– 天使投资(除非项目极其亮眼,否则很难)
我曾见过一个团队,为了省服务器费用,硬是用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当服务器,结果用户一多,直接崩溃。这种“穷折腾”的精神值得敬佩,但商业世界不会因为“情怀”就对你网开一面。
创业教育的缺失:我们到底该学什么?
大学里有很多创业课程,但说实话,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教你怎么写商业计划书,却没人教你如何面对投资人犀利的质疑;教你怎么“创新”,却没人告诉你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更糟糕的是,很多创业导师自己都没创过业,却在台上大谈“成功学”。这就像让一个没下过水的人教游泳,结果可想而知。
我认为,真正的创业教育应该包括:
1. 失败教育——创业不是一定会成功,如何面对失败比如何规划成功更重要。
2. 财务常识——至少得知道“盈亏平衡点”是什么意思吧?
3. 市场验证——别急着写代码,先问问目标用户:“你真的需要这个吗?”
结论:创业可以试,但别盲目
我不是反对大学生创业,相反,我觉得年轻人应该多尝试。但关键在于——你得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
如果你真的想创业,不妨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的项目解决了什么真实痛点?
– 如果失败了,我能承受吗?
– 我是否愿意为此付出远超996的努力?
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那就去试试。如果不是,那或许“先找个班上”并不是退缩,而是一种更理性的选择。
毕竟,创业不是人生的必选项,而是一种可能性。
(P.S. 如果你也在考虑创业,欢迎找我聊聊——虽然我可能不会鼓励你,但至少能帮你少踩几个坑。)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