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突然盯着酒杯叹了口气:“三年前投的那家新能源公司,现在账面上还挂着800万,实际可能连80万都不值了。”他苦笑着晃了晃酒杯,“但你说真要计提减值?这不等于承认自己当初眼瞎吗?”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参加某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场景。财务总监用PPT展示着对某子公司的减值测试,满屏的折现率、现金流预测模型——精美得像个数学艺术品,却透着股自欺欺人的味道。当时角落里有个小股东突然举手:“您这预测的增长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两倍,是觉得他们家CEO会点石成金吗?”全场哄笑中,我注意到董秘擦了三回汗。
说实话,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这事儿,本质上是个财务版的“皇帝的新衣”。准则要求当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计提减值,但问题在于——可回收金额根本就是个薛定谔的猫。那些装着未来现金流预测的Excel表格,随便改个假设就能让结果天差地别。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公司为了不确认减值,硬是把永续增长率设到5%(要知道该国GDP增速才3%),审计师居然也捏着鼻子认了。
更吊诡的是,减值测试经常沦为逆向操作的魔术游戏。行情好时拼命不计提,等实在捂不住了,索性一次性计提巨亏,美其名曰“财务洗澡”。这操作我称之为“减值时机管理艺术”——既能让坏消息集中释放,又能给未来业绩预留弹性空间。某位CFO私下跟我说过实话:“分三年慢慢计提?董事会和散户能把你生吞了,不如等换CEO时一次性背锅。”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这种财务操作正在扭曲真实的商业判断。去年有家制造业公司,明明知道被投企业技术路线已经落后,却因为怕影响当期利润,硬是拖着不减值。结果等竞争对手都量产第三代产品了,他们才慌慌张张宣布全额计提——可惜市场早已用脚投票。这就像明知冰箱里的肉坏了,却因为舍不得扔,非要等到满屋臭味才处理。
或许我们应该承认,现行减值模型本质上是个伪命题。用精确的数字去度量不确定的未来,本身就是个悖论。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还不如学学老派实业家的土办法:每年固定比例计提“风险准备金”,虽然粗糙但至少诚实。就像我认识的一位温州老板说的:“投资前就当这钱已经丢了一半,剩下的都是老天赏饭吃。”
回到老王那个案例。我最后跟他说:“要不学学互联网公司那套?直接把这笔投资记作‘探索性创新成本’,大大方方承认不确定性,反而比硬撑着更让人信服。”他愣了半天突然大笑:“那你得先帮我说服那帮股东,他们可还等着靠这笔投资讲故事呢!”
你看,减值准备从来不只是个会计问题,它本质上是个勇气测试——测试企业有没有勇气面对过去的错误,测试市场有没有勇气接受不完美的真相。而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既缺乏承认失败的勇气,又缺乏接受失败的宽容度。这或许才是比减值本身更值得警惕的事情。
(窗外突然下雨了,让我想起某个上市公司宣布巨额减值的第二天,其股价反而涨了7%。市场有时候惩罚的不是亏损,而是欺骗。但这个道理,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懂呢?)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