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屏幕上那片环保色的K线图,突然想起老家堂屋里那幅“天道酬勤”的书法——我爹用三十年工龄验证的真理,在A股市场里简直像个黑色笑话。此刻若他看见儿子对着六位数的浮亏发呆,怕是要把搪瓷缸砸过来骂:“早说炒股不如养猪!”
一、 荒诞剧场的生存法则
记得2015年那轮疯牛,楼下煎饼摊大妈都能用K线理论分析央行降准。当时在某券商营业部,我亲眼看见个穿人字拖的大爷把退休金账户做到七位数,转身就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周易开始算明日涨跌。这种魔幻现实主义,才是A股最真实的底色。
有人说A股是赌场,我倒觉得更像当代聊斋——财报能修炼成精,概念股会画皮术,就连扇贝都学会了星际穿越。但偏偏在这片光怪陆离之地,我反而嗅到某种畸形的投资机会。就像暴雨后的菜市场,踩烂的西红柿总能便宜卖出黄金价。
二、 废墟里的金砂
去年跟踪某家光伏企业时,发现个有趣现象:其研发中心保安室的监控录像时长,竟然远超同行标准。托朋友打听才知,他们真把实验室当核设施看守。这种偏执狂式的技术壁垒,在机构研报里永远只会浓缩成“研发费用增长X%”的干瘪数据。
现在看那些月线走成平行线的传统蓝筹,活像被钉在历史墙上的蝴蝶标本。反倒是某些细分领域的小巨人,正在用毫米级的突破撕开裂缝。就像观察小区垃圾分类的嬗变——当大妈们开始争论干电池属于什么垃圾时,环保产业的底层逻辑早已悄然重构。
三、 在迷雾中狩猎
真正在A股赚到钱的人,往往有种特异功能:他们能隔着三十层上市公司包装,嗅到董事长昨晚应酬喝的茅台是不是假酒。这种基于人性洞察的估值体系,比任何DCF模型都来得精准。
我认识个私募老总,调研企业必看两个地方:员工停车棚的电动车品牌,和厕所隔间里的涂鸦内容。他说前者能看真实薪酬水平,后者能测团队戾值。这套荒诞方法论帮他躲过了无数财务陷阱,比审计所的尽调报告还灵验。
结语:种地还是赌石?
或许A股的根本矛盾在于:我们总想用西方估值框架丈量东方人情社会,就像拿着游标卡尺去量汤圆的甜度。当前天某上市公司因为老板离婚跌停,昨天又因直播带货涨停时,你终于醒悟这根本不是投资市场,而是社会情绪的气象站。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这里当然有金子,但得先学会在流沙里保持平衡。当隔壁王阿姨开始推荐AI芯片股时,不妨去菜场买捆韭菜回家包饺子。至少舌尖上的获得感,比账户数字更真实。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我的自选股里某“元宇宙概念股”因董事长减持跌停,而持仓的农业股却因猪瘟传闻涨停。市场永远用荒诞嘲讽理性,这大概就是A股最大的确定性。)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