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条刺眼的亏损曲线,第N次问自己:“当初为什么信了中广智投的邪?”
这得从去年冬天说起。某个金融圈的饭局上,一位自称“私募老炮儿”的大哥抿着茅台,神秘兮兮地掏出手机:“现在聪明钱都玩这个——中广智投,AI量化,年化保底15%。”屏幕上那套红绿交错的K线分析图,配合他嘴里蹦出的“机器学习”“因子挖掘”之类的黑话,活像科幻片里的预言水晶球。
一、当“智能”遇上“人性”:那些宣传页不会告诉你的坑
中广智投的官网干净得像科技公司——没有油腻的“稳赚不赔”,只有冷静的“数据驱动”。但作为一个被P2P、空气币轮流收割过的老韭菜,我太熟悉这种“高级感陷阱”了:越是包装得理性克制,越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他们的核心卖点是“AI量化策略”,号称能通过历史数据训练模型,捕捉人类交易员看不到的规律。听起来很美好对吧?但实际操作中,我发现三个致命细节:
1. “过去≠未来”的魔咒:去年某次极端行情里,系统突然疯狂加仓暴跌中的白酒股——后来才知道,它的模型在2017-2020年白酒牛市中被训练得“过于乐观”。这就像教自动驾驶用晴天数据开车,结果遇到暴雨直接冲进沟里。
2. 黑箱焦虑:你永远不知道AI为什么买/卖。有次它突然清仓了我长期看好的半导体ETF,客服只会复读“系统综合评估结果”。后来行业爆出利空时,我才后知后觉——但“正确”和“信任”是两回事,这种失控感比亏损更折磨人。
3. 手续费藏雷:宣传的“0.1%管理费”背后,每笔调仓都收佣金。当AI高频操作时,费用能蚕食掉大半收益。有个月我的账户涨了3%,扣完费只剩0.8%——活像被隐形食人鱼啃过的肉。
二、更荒诞的现实:我们到底在相信什么?
有朋友反驳我:“至少比散户瞎炒强!”这话对,也不对。中广智投确实能避免“情绪化追涨杀跌”,但它制造了另一种幻觉——“技术中立”的傲慢。
我见过退休教师把养老钱全押进去,只因“电脑总比人聪明”;也见过程序员对着API文档亢奋地喊“这次策略回测夏普比率1.8!”(后来他亏到删库跑路)。当投资被包装成“科学”,人们反而忘了最基本的常识:市场本质是无数贪婪与恐惧的化学反应,而AI只是换了瓶装的旧酒。
三、或许该问的问题不是“它怎么样”
最近看到中广智投在地铁铺广告,西装革履的AI虚拟人向你微笑。我突然想起《华尔街之狼》里那句话:“世界上不存在‘买’这个按钮,只有‘被卖’这个按钮。”
所以别问我“中广智投怎么样”——该问的是:你愿意为“懒人理财”的幻想付出多少学费? 反正我的代价是:三个月失眠,两条白头发,和一个刻进DNA的教训:当某个投资工具让你觉得“躺着赚钱”时,恭喜,你已经成为产品本身了。
(后记:现在我把资金拆成了三份——30%指数定投,30%自己瞎折腾,剩下40%存国债。别学我,但至少,我知道每一分钱是怎么没的。)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