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翠湖边上喝普洱茶,朋友突然问我:“你觉得在云南搞投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我盯着杯子里浮沉的茶叶梗,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念头居然是——这大概就像雨季进山找菌子,你得知道哪些鲜艳的蘑菇有毒。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乎,但你要是真和云南瀚博这类本土投资公司打过交道,就会明白我的意思。去年我参与过他们某个文旅项目的尽调,车在怒江边上绕了四十八道弯,当地老乡用竹筐背着火腿来谈合作——这种场景你在陆家嘴的PPT里永远看不到。
很多人以为边疆投资就是“钱+资源”的简单等式,但真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摔打过的人都知道,这里的商业逻辑带着某种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我见过拿着哈佛MBA文凭的投资经理,被傈僳族老乡用自酿的苞谷酒灌得找不到资产负债表;也见过精心设计的对赌协议,最后败给一场突如其来的山体滑坡。
瀚博最让我佩服的不是他们投出了多少明星项目,而是他们居然能把办公室设在某栋看起来像九十年代国营宾馆的六层小楼里。电梯门打开时总会发出哐当一声叹息,但就是在这栋楼里,他们谈成了好几个让省外资本眼红的deal。有时候我甚至怀疑,那些贴着马赛克瓷砖的墙面反而成了某种保护色——让穿着冲锋衣来的投资人放松警惕,却让穿着民族服饰来谈合作的寨老觉得亲切。
他们有个姓杨的投资总监跟我说过特别实在的话:“在云南,你得先学会吃蘸水辣碟再谈风控模型。”这话听起来土,但细想真是至理名言。去年某网红民宿品牌带着北上广的标准化方案进来,结果因为没处理好和当地采菌人的林地使用权纠纷,差点被村民用牛粪堵了大门。反倒是瀚博投的几个看起来土里土气的项目,因为让村集体用古茶树入股,现在每年分红分得笑呵呵。
不过说实在的,这种接地气的打法也有致命伤。我认识他们一个项目经理,能喝翻三个地州招商局局长,但你要问他ESG指标怎么量化,他可能先给你倒满一杯普洱茶。有次开投决会,他们居然用“这个寨子的族长是我阿叔战友”来代替尽调报告——这种操作要让硅谷的风控官看见,怕是会当场心梗。
最近普洱茶价格跳水,好多跟着热钱进来的投资机构开始撤出。但有意思的是,瀚博反而在收一些生态农业的项目。他们老板有句话特别妙:“在云南做生意要看雨季什么时候来,而不是看华尔街的天气预报表。”虽然听着像鸡汤,但想想那些带着无人机和大数据进来的沿海资本,最后好多都败给了连续半个月的雨季塌方。
也许真正的边疆投资智慧,就藏在这些看似不专业的“土办法”里。就像山里人找菌子,既要认得官方发布的食用菌图谱,更要相信祖传下来的那句“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有时候民间智慧比风控模型更接近真相。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上次去瀚博办公室时,他们前台真的摆着一筐新鲜的见手青)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