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投行干了二十年的老炮儿突然问我:”你说现在这些投资公司,除了会玩对赌协议和杠杆收购,还剩多少真正在看项目的眼光?”这话让我想起三年前在宁波考察时偶然接触到的佳龙投资——一家在资本洪流里活得像个异类的公司。
大多数投资机构把企业当骰子,赌的是概率和退出时机。但佳龙那帮人偏不,他们项目经理的考核指标里居然有”项目陪跑时长”和”创始人心理健康指数”这种离谱的KPI。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他们投的一家智能硬件公司现金流快断了,别家机构都在忙着计算止损点,他们倒好,直接把财务团队派驻到企业食堂办公,陪着创始人熬夜对账本。这种操作在投委会上被骂得狗血淋头,结果半年后这家公司靠定制化产线起死回生,现在成了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你说这是运气?我倒觉得是某种反脆弱的商业哲学在起作用。现在资本市场上充斥着”快进快出”的赌徒心态,佳龙却像个老派的手艺人,宁愿花三年时间慢慢打磨一个项目的商业模式。他们的风控模型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变量叫”团队韧性系数”,据说是通过观察创始团队吵架后的和解速度来赋值的——这玩意儿在华尔街精英眼里简直是封建迷信,但偏偏在过去五年帮他们避开了三个估值泡沫严重的赛道。
最让我触动的是他们处理某个新能源项目的方式。当发现技术路线存在伦理风险时,别家机构的第一反应是趁消息没泄露赶紧转让份额,佳龙却自掏腰包请来第三方伦理委员会,陪着研发团队整整重构了技术路径。这个决定让当期财报很难看,但后来政策整顿时,他们反而成了少数符合监管要求的投资者。这种带着钝感的聪明,在当今急功近利的投资圈里显得格外珍贵。
当然也有人骂他们”伪善”。去年某个互联网项目退出时,佳龙坚持把20%超额收益返还给创始团队,股东群里直接炸了锅。执行董事在说明会上说了段很有意思的话:”我们赌的不是赛道轮动,是人性复利。”当时台下不少投资人撇嘴冷笑,但看看现在那些被对赌协议逼疯的创业者,再看看佳龙投后企业CEO们的续投率稳定在87%以上,或许这种”慢资本”才是真正穿越周期的解法。
有时候我觉得,佳龙就像个在赌场里坚持玩围棋的怪人。当所有人都在追逐风口上的猪时,他们更愿意蹲在地上种苹果树——虽然前三年只能看着别人狂欢,但等到第四年果子成熟时,整片果园都是他们的。这种反周期的生存策略,在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比任何金融模型都更值得深思。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老王上次吐槽完现状后,好像悄悄买了佳龙旗下某个基金的份额…这老狐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