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中环喝咖啡时,邻座两位西装革履的投行人士正激烈争论着什么。我原本以为又在讨论港股走势,直到听见”9999足金””瑞士精炼”之类的字眼,才意识到他们聊的居然是实体金条——在这个数字货币横行的时代,这种场景荒诞得像是时光错位。
这让我想起父亲那只锁在保险柜里的瑞士金条,二十年前他购入时金价才二百港币每克。每当股市震荡,他总会擦拭着那块冰冷金属喃喃自语:”电子账户里的数字会骗人,但手里的重量不会。”当时我觉得这种守旧思维简直可笑,如今却品出几分哲理。
香港人对黄金的执念很微妙。我们既是全球最开放的金融都市,又藏着最传统的避险情结。数据显示香港人均黄金持有量是新加坡的三倍,但有趣的是,其中超过六成并非金融衍生品,而是实体金条金币。这种矛盾就像穿着高定西装去黄大仙求签——表面现代精英,骨子里仍是那个需要触摸到实在价值的渔村后代。
金条投资最讽刺之处在于,它的流动性既是优点也是诅咒。我认识一位深水埗的钟表匠,2019年用毕生积蓄换了一公斤金条,去年儿子留学急需用钱,三小时内就在旺角金行变现。但当他看到半年后金价暴涨25%时,那双修理精密机械的手抖得连茶杯都端不稳。”比炒股踏空还难受,”他苦笑着对我说,”至少股票跌了能骂上市公司,金价涨了难道去骂地球挖不出更多黄金?”
最近出现的”碎片化黄金”更值得玩味。某家金融科技公司推出最小0.1克的金条认购服务,广告词写着”让每个打工仔都当得起黄金骑士”。但当你真正收到那份精致礼盒,看着指甲盖大小的金片躺在天鹅绒上,突然意识到这不过是消费主义对避险资产的解构——就像把关公像做成钥匙扣,形式上人人可及,却消解了神圣性。
黄金分析师总爱说”乱世藏金”,但香港人其实早参透了更深层的真相:我们买的从来不是抗通胀工具,而是一种物理层面的确定性。当虚拟货币一夜归零、银行理财暴雷、房产政策朝令夕改时,至少还有这么一块金属,你可以用牙咬出牙印,用手掂出份量,用秤称出尊严。
昨晚路过尖沙咀金行,霓虹灯下有位年轻人正仔细比对两家金条报价。他西装肩线还留着裁缝画的粉笔线,应该是刚入职场的投行新人。看着他谨慎抚摸展示柜的样子,我突然觉得香港金融圈的传承或许不在年报里,而在这些闪烁的玻璃柜台之间——每代人都要重新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处,而金条永远是最直白的教科书。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去查了当日金价,发现较父亲购入时已上涨470%。突然理解了他擦拭金条时的神情——那不是在欣赏财富增值,而是在悼念被通货膨胀偷走的时间。)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