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白金卡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而是生活的负担?
前几天在陆家嘴的咖啡馆里,偶遇一位老朋友。他掏出钱包结账时,我瞥见那张熟悉的金属质感卡片——招商银行白金卡。他苦笑了一下:“现在刷这卡,感觉自己不是在消费,而是在还债的路上又迈了一步。”
这话让我愣了几秒。曾几何时,白金卡是成功人士的标配,是机场贵宾厅的通行证,是高端酒店的敲门砖。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张卡真的还像银行宣传的那么“尊贵”吗?
我记得自己刚工作那会儿,把申请到一张白金卡当作人生里程碑。银行客户经理用极具诱惑力的语气描述着那些权益:300元起就能住五星级酒店、机场免费接送、高额积分兑换机票…说实话,当时确实被这种“精英感”冲昏了头脑。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去年我突发奇想,认真核算了持卡一年的真实成本:3600元年费(虽然可以用积分抵扣,但需要消费18万元)、为了凑免年费消费额而买的若干非必需品、还有那些看似划算实则诱导消费的“专属优惠”…最后发现,除非你是经常出差的商务人士,否则这些权益大多成了摆设。
更讽刺的是,现在连高端权益都在缩水。去年招行突然调整机场贵宾厅政策,把无限次使用改成了限次使用——这就像健身房把年卡会员的淋浴次数限制一样让人哭笑不得。银行的朋友私下告诉我,这是因为持卡人数暴增,但优质客户的比例却在下降。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个现象:现在的年轻人似乎对这类高端信用卡产生了抗体。我表弟去年拿到投行offer后,第一时间注销了白金卡,转而用起了某互联网平台的数字信用卡。“这些传统信用卡的权益太虚了,”他说,“我现在更看重实实在在的消费返现和灵活的还款方式。”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白金卡的价值。对于年消费50万以上的真实高端客户来说,它仍然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但问题在于,银行为了发卡量,把太多不符合资质的用户也纳入了这个体系。这就导致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真正需要权益的人享受不到优质服务,而勉强持卡的人则在为用不上的权益买单。
也许,信用卡行业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当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这些更贴近消费场景的金融产品出现,当年轻人更看重实际优惠而非虚幻的“身份象征”,传统银行是时候重新思考高端信用卡的定位了。
最后说个有意思的发现:我那位在咖啡馆碰到的朋友,上个月终于注销了白金卡。他说现在用着一张免年费的普通金卡,反而觉得轻松多了。“至少不用再为了凑消费额而买不需要的东西了,”他笑着说,“这大概就是消费主义的祛魅吧。”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金光闪闪的白金卡广告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这些权益吗?还是说,我只是想要那个被建构出来的“精英人设”?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