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在便利店的暖光灯下遇到一个正在调试自动煮面机的90后创业者。他眼睛里的红血丝和机器显示屏的蓝光形成了奇妙的呼应。”现在没人愿意半夜煮面,这就是痛点!”他兴奋地对我说。而当我问他是否调研过夜间客流时,他的表情突然变得像那碗泡过头的方便面一样僵硬。
这让我想起五年前共享单车大战时,那些被资本热钱烧得通红的眼睛。如今看来,所谓”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的创业故事,最终制造了更多城市管理的痛点。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痛点强迫症”?——就像我那个总在寻找创业项目的表弟,最近居然说要开发”帮人系鞋带的智能机器人”,理由是”弯腰太痛苦了”。
真正有趣的矛盾在于:当每个创业者都在高喊”发现蓝海”时,市场早已变成一片猩红。去年参加某创业路演,连续七个项目都在做智能水杯,区别只是有的能测PH值,有的会发推特提醒喝水。最荒诞的是第八个参赛者,他的卖点是”世界上首款会骂人的水杯”——当你两小时没喝水时,它会用方言脏话提醒你。
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新”这个字。在杭州认识的一位做传统竹编的老匠人让我印象深刻,他给女儿开的网店取名叫”反算法工作室”。没有智能推荐,每个产品页面都写着”这是王师傅用三天时间编的,可能不完美,但绝对不批量生产”。出乎意料的是,这种反效率的商业模式反而在海外走红。
最近令我着迷的是某高校的”失败者联盟”,一群连续创业者定期分享搞砸项目的经验。有个做宠物社交APP的姑娘说,她最后悔的就是太相信那句”要解决用户痛点”——结果发现养猫的人最讨厌的事情,就是和其他养猫的人社交。现在她改行做猫咪殡葬,反而找到了真正的需求:让告别变得有尊严。
新型创业项目的密码,可能藏在某个意想不到的维度里。就像我常去的那家社区咖啡馆,老板把收银台改造成了”问题墙”。每位顾客结账时都要回答一个与咖啡无关的问题,比如”你最近一次感到孤独是什么时候”。三个月后,这些答案变成了最受欢迎的”人类观察报告”订阅服务。
说到底,创业或许应该少谈些”颠覆”,多想想”连接”。那些真正存活下来的新项目,往往不是在创造需求,而是在重新发现人与人之间被忽视的纽带。下次当你听到某个激动人心的痛点时,不妨先问问:这个痛,到底是谁的幻痛?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