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在一个行业酒会上遇到了一位满头银发的私募大佬。酒过三巡,他忽然凑过来压低声音说:”知道为什么90%的人注定亏钱吗?不是因为不懂技术分析,而是因为每天早上照镜子时,都认不清镜子里那个人。”他说话时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酒杯,冰块碰撞的声音像极了股市里资金蒸发时的嘶鸣。
这话让我愣了很久。我们总在寻找那个”圣杯”—能够持续盈利的交易系统,却忘了最该打磨的武器,其实是镜子里的自己。
就拿止损来说吧。教科书上写得多简单:”设定7%的止损线”。可真正操作时,那个数字在屏幕上跳动,你会突然变成数学家——”已经跌了6.8%,再等等说不定就反弹”,”前几次割肉都割在地板上”,最后变成哲学家:”也许市场在考验我的定力?”看,就这么神奇,明明设定好的纪律,在心跳加速的瞬间就会土崩瓦解。我有个朋友曾握着跌去60%的股票跟我说:”只要不卖就不算亏”,那表情虔诚得像在守护某种信仰。
说到信仰,投资圈最讽刺的现象莫过于:我们一边推崇巴菲特的长期主义,一边在刷短视频时连15秒都等不及。这种分裂在去年新能源行情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多少人喊着”拥抱未来能源革命”,持仓时间却不超过两周。我统计过身边人的操作频率,发现一个诡异的相关性:手机充电次数越频繁的人,调仓频率越高。这大概就是数字时代的新型多巴胺陷阱?
最近AI炒股概念火爆,但我觉得这玩意儿最可怕的不是取代人类,而是放大人类的缺陷。算法当然能快速执行止损,但它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个CEO离婚的消息会让股价暴跌——这种非理性恰恰是市场最真实的部分。就像2020年原油宝事件,那些穿仓的投资者哪个不是被”历史低估值”的数据迷惑?数字从不说谎,但永远只说一半真相。
有时候我觉得,投资更像是一场修行。去年我在敦煌莫高窟看到唐代壁画上的供养人题记:”愿舍浮财,求悟真谛”,突然被击中——现代人何尝不是在用真金白银供养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那些追高杀跌的,或许不是贪财,而是贪图一个”这次我会不一样”的幻觉。
所以现在别人让我推荐投资宝典,我反而会建议先去读乌合之众和梦的解析。K线图记录的是价格波动,但烛影摇曳间照见的,永远是人性深处的恐惧与贪婪。就像那位私募大佬最后说的:”当你不再纠结今天赚了多少,而是开始思考’我配得上这些收益吗’,才算真正入门。”
(写完这段突然想起,那位大佬三个月后因违规操作被吊销了执照,这大概又是另一个关于镜像的故事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