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家庭聚会,二姑拉着我诉苦:”当初那个拍胸脯说年化5%的保险经理,现在改口说‘要看公司实际经营情况’了!”她2018年买的养老年金险,宣传册上印着的复利奇迹,在2023年的保单周年报告里缩水了整整两个百分点。
这让我想起金融圈老友的暴论:”保险姓保,理财姓理,非要搞联姻的,多半是准备骗彩礼的。”话糙理不糙。去年某寿险公司被罚了187万,就是因为把保险产品包装成”稳赚不赔的理财神器”——银保监会通报里的原话,现在还能查到。
但你说保险完全没理财属性?我那位在投行做风控的学妹第一个反对。她去年趸交的增额终身寿,现金价值年复利确实卡在3.48%的监管上限。”比银行大额存单香多了,关键是锁定利率三十年啊!”说这话时她眼睛发亮,像发现了阿尔法收益的猎豹。
精算师朋友给我算过笔账:你交的保费里,保障成本要砍掉30%-50%,运营费用再薅走15%,剩余资金进入投资账户还要被资管团队抽管理费。最后真正能钱生钱的部分,可能还没你预想的一半多。
最魔幻的是去年爆火的”保险金信托”。某私行客户经理拉着我侃了两小时架构设计,从婚姻风险隔离讲到三代财富传承,临了补了句:”当然这些功能要额外付千分之三的设立费”。你看,保险本身是不是理财产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成了金融套娃的最外层包装。
我观察到的吊诡现象:越是把保险当理财买的人,越容易陷入”返还型保险”的陷阱——那种号称”有病治病,没病返钱”的产品,实际内部收益率IRR算下来可能还跑不赢通胀。反倒是老老实实买消费型保险的人,把省下的保费定投指数基金,十年后意外成了收益更高的”自制理财组合”。
监管层其实门儿清。去年新版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明确要求:所有演示利率必须用醒目的黑色阿拉伯数字标注”非保证利益”。可惜这些条文就像超市小票背面的免责声明,真正逐字阅读的消费者恐怕不到1%。
下次再遇到推销”理财型保险”的,或许该反问一句:您能保证三十年后的实际回报率,能战胜同期国债收益率+通胀补偿吗?我试过三次,对方的表情从专业微笑到僵硬尴尬的转变过程,堪称当代金融行为艺术的最佳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7308/